郭智輝忙找電也忙「被電」 「三季人」除了核電都不聽

▲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拋出「向菲律賓買電」的想法,引發各方議論。(圖/記者李毓康攝)

● 吳芥之/資深媒體人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在公開場合拋出「向菲律賓買電」的想法,瞬間引爆各方議論,絕大多數都是極盡批評之能事,卻少有針對「海外購電」的可行性及技術性進行深層討論。

自小英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以來,便有一羣死忠的反對人士,分析他們的論述也很有趣:當政府要提高再生能源比重,他們就說,再生能源供電不穩、電價太貴,但核能穩定又便宜,所以要「重啓核電」。當政府要開發新能源,他們就說:「看吧!臺灣確實缺電,爲了供電穩定,所以要儘快『重啓核電』」。

先說個故事。訪客問子貢一年有幾季?子貢說一年有四季,但訪客堅持一年只有三季,兩人因此爭執不休。孔子聞聲探頭,子貢轉頭問夫子一年有幾季?孔子起先不答,待觀察一陣子後才說,一年有三季,訪客這纔開懷離去。原來孔子觀察訪客一身綠衣,像是田間的蚱蜢;蚱蜢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不知有冬,心中當然沒有「冬」的概念。要跟不同層次的人計較,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

至於現代能源三季人,跟他們說再多都沒用,因爲他們「除了核電,其他都不聽」。

▲ 對於再生能源政策的人來說,除了核電,他們其他都不聽。圖爲臺電核一廠。(圖/臺電提供)

臺灣在追求淨零減碳、邁向潔淨能源之路,有愈來愈多的人可以接受將核電納爲選項;但在前述這些人士眼中,核電則是唯一的解答。雖然部分國家已重啓核電廠,但核廢的處理技術和高昂的除役成本,終究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政府一再保證至2028年臺灣不缺電,但現在若沒有新能源加入供電行列,之後缺電的機率必然大增。也因此郭部長上任至今剛滿五個月,這段時間,他一方面忙着找電,另方面忙着被「電」;似乎有特定的民代和媒體緊咬他的一言一行,一有機會就狂「電」。向海外買電的構想變數仍多,過程也必然艱辛冗長,所以現在開始討論、規劃,五年後或許會有機會及時填補供電缺口。

不單是海外購電,其他新開發能源的可能或想像,也都面臨類似的困境。從開始規劃到能並聯供電,期程幾乎都是三、五年起跳。臺灣的經濟、產業、民生不可一日無電,郭部長積極爲超出他任期纔會發生的缺電而四處奔走,也是爲了未來的經濟發展存糧備戰。

▲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16日批評「郭智輝要從菲律賓接綠電的話,那以後不只松鼠,鯊魚也可能成爲跳電的主因」。(圖/記者李毓康攝)

郭智輝在上任之初就大力推銷「境內關外」和「境外關內」的理念;其中「境外關內」——以大型龍頭廠商爲首,協助臺商供應鏈在海外設立產銷據點,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初步選定日本、美國、捷克等地;而「向菲律賓買電」的構法也是基於相同概念。若能搭上菲、日、美攜手合作的「呂宋經濟走廊」列車,有機會爲臺灣的經濟、外交、能源開闢一條大道。

理想很豐滿,現實呢?

中山大學電機系盧展南教授在一篇投書中給的結論是:「臺灣若能加入該夥伴計劃(即呂宋經濟走廊),應正面看待乾淨能源產業的合作,確保半導體產業的穩定發展。」

盧教授提到多個「跨國海底電纜互聯線」的成功案例,如愛爾蘭—英國威爾斯、愛爾蘭—法國凱爾特;全長720公里的挪威—英國綠色電纜已於2021年10月正式營運。

▲ 愛爾蘭—英國威爾斯、愛爾蘭—法國凱爾特、挪威—英國綠色電纜,都是「跨國海底電纜互聯線」的成功案例。(圖/CFP)

民主政治是說服的藝術,提出政策的人要說服反對者能夠接受,或不再反對政策;但前提是,正反雙方都要有願意解決社會問題的態度,以及瞭解問題的基本知識。

郭智輝部長一開口便惹來反對者鋪天蓋地的攻訐,雖說「爲政不在多言」,政策未成形前,少開口是爲官之道;但是批評者未經深入瞭解,便沒來由的譏諷「異想天開」、「老黑兔」,卻提不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

王陽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前半段意指目光短淺,後半段是說高瞻遠矚。作此詩時王陽明才12歲,氣度格局卻遠勝一票目光短淺的三季人。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