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用體育精神做廣播
播音員主持人是SMG的金字招牌和寶貴財富,他們傳遞向上力量,塑造媒體品牌。今年,SMG進一步加強播音員主持人隊伍建設,助力這支隊伍不斷取得新進步,與SMG共成長。
金話筒、首席主持人、上海長江韜奮獎得主、北京奧運會火炬手、閔行區政協常委、上海市武術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消保委全委會委員……諸多頭銜與榮譽加身的海波,首先是一個有趣的人。
在開始對話前,海波開門見山地說:“別人寫過的,你就不要再寫了。”
幹了近三十年媒體工作,他顯然知道讀者想看什麼。“不要吹噓、最好是批判。”他睜着標誌性的大眼睛,透着他的詼諧,透着他的趣味智慧。
我是一名體育記者
什麼是別人沒有寫過的海波?幾個小時前,在朋友圈,流轉着一則原產於海波的朋友圈圖文。他發佈的是此次疫情爆發期間,醫廢收運焚燒單位、上海固廢處置公司的工作人員凌晨時分的工作情況。“全員裹尿不溼上班,這是個不爲人知的特殊防疫戰場……”寥寥幾語,勾勒出全民抗疫的氛圍與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雖不是在做新聞報道,但媒體人功底盡顯。
嚴格說來,抗疫新聞,也不是海波在平素工作中報道的領域。“我是一名體育記者。”海波如是定義自己。
上世紀90年代初入媒體行業,他在電臺裡做大學生節目、文藝休閒節目,修煉兩年創辦一檔火爆的《球迷俱樂部》節目,然後開始進入體育報道領域,做《990空中體壇》,火力全開。“體育報道,點燃了我對新聞職業的全情熱愛。”
海波的手機裡保留着他遇到17歲的姚明時的合影、保留着他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採訪科比的工作照、一張張在甲A聯賽現場的解說留影……體育報道給他留下許多難忘瞬間。
在他做北京奧運火炬手時被抓拍的照片上,他和身邊的少年火炬手一起跳了起來,畫面上的他分明也像個孩子那樣沉浸在最純粹的快樂裡,他用孩子般的語言來形容當時的感受:“天啦!那種感覺!”
但其實,剛走入體育報道領域時,海波除了知道綠茵場上有22個人在追一隻足球,對其他規則都不甚瞭解。是骨子裡的好奇、不服輸,讓他一頭鑽進去,進入了甲A聯賽的黃金年代,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什麼東西越不會,別人越覺得你不可能辦到,就越激發我的鬥志。”
很多年後轉身回看,海波發現,自己骨子裡的這股支持他朝前衝的不服輸的勁,其實是很符合“體育精神”的。什麼是體育精神?豈止勝利的狂歡和拼搏的快感。
海波永遠不會忘記自己騎着自行車,從虹橋騎車到江灣去做報道,那份快樂與辛苦共存的滋味;不會忘記多少次看着球員在賽場時的努力,又見證他們輸贏時的快樂和失落;從一開始聽教練說“盡人事聽天命”不知道什麼意思,到一場場比賽讓他明白這個道理。
體育就是人生,賽場也通着生活,海波的報道里除了有專業,更有屬於他的視角和溫度。
漸漸地,海波也從報道者成爲體育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2017年,他代表上海武術協會去俄羅斯爲申辦上海武術大賽做陳述,爲上海贏得舉辦這項國際賽事的機會;2019年,他參加了在韓國光州舉辦的國際泳聯世界大師賽冠軍賽,不是報道者,而是參賽者。
說到這些經歷,他的眼睛裡放出光,但又有誰知道,飛去俄羅斯的飛機上,他因爲病痛,一路都是躺着的;誰又知道,他在光州入水比賽前,還差點打了退堂鼓。體育給他帶來的體驗,豐富而多層次。
我在熱線裡解幾何題
有人評價海波是“新聞圈裡的體育人,體育圈裡的新聞人”,這足見得海波的跨界能力。而與報道體育並行,海波還有一個公衆身份和名牌節目在上海家喻戶曉,他是常青節目《海波熱線》的掌門人。
這檔開播於2001年的聽衆熱線類節目,內容涵蓋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從投訴出租車繞路到解決家門口的河道堵塞,從揭秘名錶維修潛規則到怎麼找回丟失的手機;節目 “關注社會新聞,傳遞聽衆呼聲”,對主持人有很高的要求,不僅僅是要主持人腦子快、反應快,更要對社會方方面面瞭解,不能有知識盲區——但請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洞悉天下事?所以,海波在主持這檔節目之初,備感壓力。
記得早年,上海市關於“燃氣報警器”的投訴非常多,一次熱線節目中,消費者、燃氣公司、安裝公司都集合在節目裡,各有各說法,一場脣槍舌戰下來,海波頭都暈了。
但與做體育報道時類似的不服輸的勁又上來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私下,他瘋狂背各種法規、條例,大量去搜集各類媒體上的報道、案例,一點點去了解、去熟悉、去分析。因爲看過球員們爲了賽場上的一個球,平時付出多少汗水,他知道,爲了節目裡接好一個電話的那幾分鐘,背後需要多少的準備。
《海波熱線》陪伴聽衆二十年來,細水長流,但其實節目給各界帶來過的震撼,數度掀起驚濤駭浪。報道名車異味事件,引起央視新聞頻道3.15專題報道;追蹤被盜手機被刷機案,得到新華社跟蹤報道……因爲在節目中接觸積累大量案例,身爲政協委員的海波,多次帶着關於“共享單車管理”“適老化改造”“消費預付費卡管理”的提案,走入政協會議,爲羣衆發聲。
但直到今天,海波在做這檔以他名字命名的節目,依然“如履薄冰”,因爲每一次聽衆來電都是一次不期而遇。聽衆們不斷遇到新問題,挑戰就一直存在。比如最近海波就在爲屢屢接到關於買菜軟件上被封號的投訴“頭疼”,聽衆表示自己無辜,但海波在他的講述中聽出破綻。還有未成年人手機遊戲充值引起的爭議,究竟如何界定,都是實際操作中的難題。
熱線裡的案例,往往就像幾何題目一樣難解,海波形容自己做的工作,是抽絲剝繭,找到解題思路。如何遇到難題不慌亂,如何不被一面之辭帶了節奏?“要高度地冷靜。”海波說。而這,其實也是一種體育精神。看似不相同的體育報道和《海波熱線》,原來也是相通的。“我們做任何工作,都要有體育精神,不計得失、不計成敗。任何比賽都只有一個贏家,但參與了就要全情投入!”
不能消失的是我的熱情
體育精神與工作相通的,還有“熱情”。“永遠不能消失的是熱情!”海波打開了他2021年的記事本,不分大小事,全年無休,熱情滿滿。
這些年,除了報道體育、做好《海波熱線》,海波還策劃組織孩子與院士對話的公益科普活動。現場幾百個孩子與學術領域最頂尖的院士對話。
孩子的提問常常讓人腦洞大開,他們會問:“人的記憶會不會永遠被保存?”“身爲科學家,你小時候尿牀嗎?”這樣的問題,學術泰斗虛懷面對,跟孩子們趣味互動,百無禁忌;孩子們增長知識,院士們也爲孩子們的想象力折服。
多次活動下來,除了孩子們很踊躍,院士們也表示希望多多參與這樣的活動。因爲這樣的活動,燃起了大家共同的熱情。
除了做系列性科普活動,海波還策劃了爲紀念徐光啓誕辰編排的越劇新劇《海上光啓》,那是他在無意中接觸了一個民營越劇團,深受感動之後,投入的又一新領域,爲此做了很多越劇推廣的工作。旁人看來海波是興趣廣泛、活力無窮,他卻又用了孩子般的語言來形容:“好玩兒!一羣人創作越劇新劇,好玩兒得不行!”
“好玩”“樂趣”“熱情”,是在與海波對話時,最常聽他說起的幾個詞。“我對廣播的熱情,從沒有隨着時間、年齡、壓力、病痛……各種變化而消退。”
海波記得他得金話筒那年,有人用他的領獎照發了一張圖,配文: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意即廣播主持是躲在節目背後的人。他很享受那種“躲着”的感覺。
他記得好幾次不期而遇老聽衆,對他的節目如數家珍,或者乘坐出租車,司機聊起喜歡的節目,說到《空中體壇》《海波熱線》裡的海波,展開關於海波高矮胖瘦是老是年輕的各種猜測。海波不會自報家門,他會加入對方的討論,聽聽平時(當面)聽不到的評語。
這時的海波,很享受此刻的“有趣”。深層來說,帶着神秘和想象,這是廣播的魅力;簡單來說,聲音帶來的樂趣,做廣播就像捉迷藏的遊戲——“好玩兒!”
解鎖更多精彩視頻↓↓
“SMG好聲音”系列報道
與SMG共成長
強勢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