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智庫論壇》暴風眼中的戰爭風暴——我們的島嶼危機(鍾喬)

今日烏克蘭,不要變成明日臺灣;當下的暴風眼,或許撐住了一時的平靜,卻並非與暴風牆隔着持久牢固的關係。(示意圖/美聯社)

暴風眼,在臺灣夏日記憶中,人人應都不難回想。便是颱風天在一片風大雨大後,突而,開始無比寂靜的街景,卻隱約感到暴風其實不遠,可以說:在真實的天候狀態下,離暴風眼僅一牆之隔外,便是劇烈的風暴,恰襲擊着人們生存的空間,恐怕連城鄉與家屋都將在一夕之間毀滅殆盡。

今日烏克蘭,不要變成明日臺灣;當下的暴風眼,或許撐住了一時的平靜,卻並非與暴風牆隔着持久牢固的關係。因爲,或許戰爭風暴下,稍有不慎、擦槍走火便導致無法收拾的悲劇。然而,這在當前臺灣的認知宣傳中,主流媒體卻在去問題化的前提下,形成一股完全罔顧現實的氛圍。透過網路的虛擬世界,隔牆有耳地宣傳着:臺灣,就算戰爭風暴來襲,也將永遠處於暴風眼的寧靜中。理由僅僅在於:我們處在美國亞太安全網的文明保護區內,有現代化的強力防護傘,護衛着島嶼成爲整個印太北約化的網絡下。

剛在島嶼南方成立的「海潮智庫」,承繼40年前王義雄人權律師承辦《海潮雜誌》的精神,以關懷生命追求和平的面貌現身。人道,是和平主義在戰爭風暴的預防體系中,開展的基本關切,一如母親必然成爲和平與愛的象徵與實質,在萬一戰事爆發面前,殷盼天下青年像自己孩子,要放下武器、追求和平。然而,這樣,唯有從女性子宮中得以孕育出來的人道和平願景,卻在人情味與溫暖充滿的島嶼家鄉,被塑造成爲畏敵與投降的化身。這背後埋藏着假面民主迷思中,旁觀他人戰爭的虛僞性。

「烏克蘭戰事,不會發生在臺灣;因爲,民主與現代化,是美國帶給反抗對岸威權政治威脅的強大保證。」爲了翻轉這樣的安全假象,並重新檢視冷戰/戒嚴體制下,長久來以轉型正義爲名,將解嚴視作民主現代化發展,卻無視於內化冷戰體系帶來的地緣政治威脅,新成立的「海潮智庫」,連結各界追求兩岸和平的團體與個人,以電影的反思論壇,透過網路與實體活動,舉辦系列文化行動講座,轉化靜態思索爲動態行動,螺旋式轉動社會各界,直接追究當戰爭落在我們頭上時,別隻是說:那是一場完全可以怪罪敵對強權的慣性政治養成。

電影論壇辯證的是:影像美學的現實反思。在《在旁觀烏克蘭多種方法中》,講者吳永毅的影像敘事性,一開始便拋出誰的敘事,或誰是敘事的主導者,這尖銳而經常在喪失媒體階級意識的社會中,被刻意或無意遺忘的話題。在俄烏戰事爆發一開始,西方媒體首先以冷戰解體以來,西方文明性霸權的全面自我合理化,幾乎在毫不遮蔽自身白種優越感的「十字軍式」包裝下,全面覆蓋戰爭爆發的原因,而將譴責戰爭無限上綱化。這形成的是:戰爭一旦發生,首先被消失的必然是真相。這一切果然一如預期,只是遠比預期更形赤裸,在對比西方主流媒體的認知作戰下,臺灣主流媒體幾乎已渠然被合理化這樣的傾斜,迎接軍工複合體以政客售賣軍火的公然,作爲抵禦對岸的溫牀,建構防共/反共的與論系統。

烏克蘭戰事,將如何進一步帶來兩岸和平的反思呢?第二場講座的法籍玉山學者 Alain Brossat 幾乎以利刃般的哲思,切入電影美學中。在《戰爭如何落在我們頭上》的論述中,以俄烏戰事爆發,西方單極霸權幾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態,將冷戰對峙時期的核恐怖平衡,立即拋諸九霄雲外,發動「獻祭式」的代理戰爭,並且在加碼軍工複合體的態勢中,合理化民主霸權藉戰爭制裁敵對勢力的做法,爲煽動戰爭取得欺瞞性的普世價值。

臺灣,自然在這態勢的宰制系統中,只是不自覺於自身的位置。因此,當烏克蘭作爲北約的獻祭品,血淋淋被供上戰爭祭臺時,戰事已延伸至北約亞太戰略的危險邊緣上,鄰近島嶼臺灣。那麼,70%不希望義務役延長,卻又也有幾乎相同比例人口,毫無感受到戰爭或將鄰近的危機下,「獻祭式」的一場代理人戰爭,已經在國際霸權勢力的挑釁下,洶涌於海峽浪濤奔騰的島嶼邊際。

「這些被獻祭的空間和領土裡,這兩個國家(指的是烏克蘭與臺灣)都有一個使命,都要選擇和他們的對手對抗,並且要教訓他們的對手。如果你沒注意到這個相似性,那麼,你也未免太漫不經心了...」Alain Brossat 一語道破戰爭陰影下,反思戰爭追求兩岸和平的當下迫切性。

暴風眼中的戰爭風暴,無疑是當前島嶼危機意識的迫切課題。反思電影論壇,作爲一種文化行動,已經拉開兩岸和平倡議的先聲。若有心人士再言「這是投降主義的威嚇與裹脅」,獻祭儀式將化作咒語,回擊於引入民主霸權的附庸政客身上。

可以說,一場獻祭戰爭的陰影,預示着被謊言遮蔽的警鐘,在海峽雲天敲響着;等待衆生耳際重新甦醒,共同吟唱和平的歌聲。(作者爲作家、劇場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