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淹水夢魘連連 惡性循環魔咒(李武忠)
基隆七堵區的自強路康芮颱風雨勢猛烈積水,最高淹水約50公分,讓整條馬路變成「黃河」。(翻攝畫面/徐佑升基隆傳真)
氣候變遷正在使暴雨變得更加嚴重,也更加危險,許多地區災情空前慘重,不僅西班牙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洪災,造成200多人死亡,美國佛羅里達州也遭遇,百年最強密爾頓颶風,逾百萬人無電可用水淹成災。臺灣位於全球檯風活躍的西北太平洋區域,今年也接續遭秋臺侵襲,系自2008年後一年內再有三個颱風以上登陸的紀錄,造成不少的傷害。
例如日前的康芮颱風襲臺,除造成多處淹水,山區道路中斷,土石流發生,停水停電外,還造成3死690傷,農業損失達18.4億元。當日臺北地區風狂雨驟,加上停電,四周黑壓壓的耳邊,不斷傳來狂風猛烈撞擊門窗的聲音,隨時有破裂的可能,令人感到恐懼,只能祈禱風雨早日過去!破曉後的臺北街頭多處路樹傾倒,滿目瘡痍,還好遭的是雨彈不是炸彈。
回想15年前親身見證莫拉克颱風夾帶的超大豪雨,不僅重創南臺灣,造成681人死亡、18人失蹤和經濟損失難以估計外,也充分暴露出臺灣國土保安的脆弱與整個救災體系的雜亂無章,讓人深刻體會到過去政府習慣的防(救)災模式與思維,已經無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極端天候的試煉,必須趕緊革新。
筆者還爲文建議政府應以臺灣永續發展(非經濟政治)爲考量,對於已不適農作、養殖與人居的地區,政府必須拿出魄力禁止「人定勝天」的行爲並協助另地安置、輔導轉業外,更重要的是應重新建構一個完整、具彈性、能快速反應的防(救)災應變體系包括:建立一個有效的預警機制(Early Warning System),能夠快速有效預先偵察出多數即將到來的風暴;預先構想可能的情境(至少應包括:最壞、最可能、最好情況),並制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一旦有災害發生,相關單位就可以很快的進入情況,做好災害控管將損失降至最低,才能真正安民心。遺憾的是15年後的臺灣依舊未建立這樣的防災機制,民衆面對天然災害的承受力依舊脆弱!
過去臺灣以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成長,確實讓人民生活獲得改善,卻也因爲長期處於舒適安逸的環境下,讓人民早已經忘記了「居安思危」的重要,忽略了臺灣原本就處於多風災地震與缺水的地區,對於天然災害應變與實地演練計劃,恐怕早已束之高閣,如今民衆面對天然災害的高度風險並不亞於兩岸可能的兵戎相見。
儘管藍綠政府均強調建構韌性臺灣,更花費數千億的治水預算(如扁政府「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劃」8年編列800億後加碼到1160億,馬政府「流域綜合治理計劃」6年編列600億治水預算,蔡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水環境建設編列1356億),並給民衆畫下一堆大餅(如營造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及親近水的優質水環境)。
如今15年過去了,臺灣面對乾旱,颱風,暴雨等天然災害的承受力依舊脆弱,農業天然災害損失有增無減,政府給予的天然災害救助費用平均每年超過100億臺幣,民衆的自主應災意識與能力偏低,如今氣候變遷不僅造成複合式災難,也給全球的糧食和農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已經使人們更難養活自己。我國政府部門對於過去治水的成果,從來未主動給民衆清楚交代,民意代表、監察委員和審計單位,亦未負起應有的監督審計之責(未見官員因此遭究責),而民衆多忙於生計無心關注,致使政府每遇到天災則透用放寬災害認定,增加救助項目,提高補助款,來安撫災民,平息民怨,並藉此提高治水預算(中央治水預算113年度爲新臺幣300多億元,114年度將提升至551億元),如此惡性循環,間接養成官員們的行政怠惰。
近來賴政府又大張旗鼓的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希望打造永續綠生活,邁向國土永續調適韌性)、「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希望打造健康臺灣 落實均衡臺灣)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希望凝聚全民共識,提升國家整體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仍然無法跳脫過去的施政陋習(缺乏執行力、具體目標、實質考覈和問責機制),特別是賴政府赤裸裸的政治酬庸,引發輿論非議,依然故我。
賴政府把國家當我家,讓「用人唯才、不分黨派、尊重專業」成爲「信賴」笑話,難以樂觀。臺灣民衆若還是抱着事不關己,無法徹底醒悟,痛下決心打破過去惡性循環魔咒,讓信口開河,不學無術的賴友友官員們負起應有的責任,不僅家園淹水夢魘永難除!民衆生活將永難安寧!
(作者爲農漁經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