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垃圾長期危害金門 陳玉珍:兩岸恢復協商纔有解

金門東北角海岸曾出現數量驚人海漂垃圾、保麗龍積成河,看了讓人觸目驚心。圖/縣環保局提供

臺灣海邊垃圾清不勝清,離島金門首當其衝,飽受海漂垃圾之苦,政府長年投入大筆預算在清理海洋垃圾,卻有如打水漂,效益不彰。國民黨立委陳玉珍直言,兩岸關係緊繃缺乏對話空間,若兩岸能協商並採取具體行動,金門海廢難題纔有解。

供桌、神主牌、棺材、橘色大浮球、航道燈塔,甚至還有情趣用品、汽車等,金門的海飄垃圾衆多且無奇不有,簡直是超乎大家的想像。根據金門縣環保局統計,每年金門沿岸的海漂垃圾高達4、500噸,以木竹、養殖業的保麗龍和生活塑膠垃圾居多,每年吹東北季風時最嚴重,年處理費高達一千萬。

金門白淨的海岸線是觀光賣點,幾年前有人在金門東北角船型堡附近空拍,目擊長約200公尺保麗龍河,縣府判斷是大陸福建及廈門市沿岸箱網養殖使用的保麗龍隨海流漂來,曾協商陸方落實污染管制,但效果有限。

金門縣環保局科長黃杏玲說,大陸海漂垃圾千奇百怪,廢棄保麗龍所最爲困擾,2020年設有全球第一臺移動式海廢保麗龍減容櫃,用溶劑溶解方式,將海廢保麗龍處理後運臺,再透過混煉提取技術將塑膠分離,製成鍵盤與滑鼠產品,但處理成本偏高。去年引進全國第一套冷壓減容設施,提升海廢保麗龍處理量,從20噸上升爲100噸,經壓縮處理還可標售,每年節省公帑400萬。

黃杏玲回顧,2018年廈門翔安國際機場進行填海造地海事工程時,金門岸邊漂來不少橘色大型浮筒,推測是工程裝備損壞、脫落,300多個陸續漂上岸,縣府和陸方協商半年多,經兩岸高層點頭,纔將這些「橘色怪物」物歸原主,是兩岸首次合作清理海漂物。

金寧鄉代表暨古寧頭社區總幹事李俊龍表示,他們社區平均每個月最少要辦一場淨灘,加上配合各單位的淨灘活動,1年最多有16場的大小淨灘活動,但「垃圾清不盡,季風吹又生」,這可以說是金門等離島海漂垃圾的真實寫照。

陳玉珍說,近期曾與環境部討論,盼將來自對岸的海漂垃圾送回,卻不見官方採取行動,兩岸缺乏對話,若明年選舉是國民黨執政,重啓交流後,海漂垃圾處理可望解套。

在2017年金門與廈門兩地以「共同維護海域清潔行動」爲名,順利將來自大陸的「海漂物」200多個抽砂工程浮筒送回大陸,物歸原主。圖/金門縣環保局提供

金門的海漂垃圾衆多,每年公部門都花相當多預算清除。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門的海漂垃圾衆多,不少海邊還可看到保麗龍成災。記者蔡家蓁/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