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世界經濟大變局下的中國:無近憂但不能無遠慮(儲昭根)

中國雖然無近憂,但不能無遠慮,必須着眼於未來,制定合適的戰略應對挑戰,以保持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2023年世界經濟排位顯示,美國和中國仍然居於第一梯隊的領先位置,美國繼續保持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地位,中國則穩居第二位。而德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則在第二梯隊中競相追趕,德國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三,印度持續保持上升勢頭。儘管中國經濟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經濟總量、製造業、出口貿易與外匯儲備等具體領域有總體和相對優勢,但我們未來仍需面對持久挑戰,仍需保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截至2023年,中國的GDP達到17.9兆美元,繼續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與此同時,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和出口大國,中國製造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擁有巨大競爭力優勢,出口額居全球之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擁有最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外匯儲備達到了3.128兆美元,這爲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經濟穩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還是全球減貧成就最爲顯著的國家之一,現已擁有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人口。在創新和科技領域,中國與美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方面展開了激烈競爭。中國的互聯網、人工智慧、電子商務等領域蓬勃發展,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並取得了顯著成就。

從中國經濟實力和潛力看,中國與德國、日本和印度等國經濟體量相差近4倍,優勢巨大,第二梯隊國家想超越中國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同樣與美國的差距由2022年的7.5兆美元擴大至9.4兆美元,差距逐漸拉大。很明顯,中國若要成爲全球最大經濟體,比之前衆多研究及預測的時間會更長。

新媒體時代,自媒體喜歡就國際問題發表各種不同意見,不少人因而想當然地認爲,中國實力上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中國世紀」指日可待。這裡特別需要科普一下,即便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並不意味着中國就實現了大國崛起。因爲從學科或專業角度看,大國崛起不僅意味崛起國取代原來的霸權國,獲得全球領先地位,更意味着該國的國際事務的主導能力和全球霸權。大國崛起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過程,不僅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能源資源控制等硬實力,還包括政治、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力、科技創新能力、國際制度主導權和國內治理能力等軟實力或能力。沿着這條線思考或研究下去,就會明白,中美實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何況,美國在1894年經濟總量超過了英國,正式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美國卻是在打贏一戰、二戰和冷戰的100年之後才正式確立其世界霸主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性、務實看待中國在世界中地位至關重要。

與此對應的,中國採取什麼樣的對外政策不言自明。那種認爲中國「成爲一頭大象了不可能再躲樹後面,不能再韜光養晦了」的想法,在國內相當普遍,但這個觀點從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從人口、領土等諸多方面,從來且一直是「一頭大象」。正因爲如此,美國不可能也沒這個膽量主動、直接攻擊中國本土或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這也是拜登政府反覆強調中美可以激烈競爭但有必要建立防止雙方衝突升級「護欄」的原因。少數專家譁衆取寵,宣稱「中美必有一戰」,是對歷史食古不化式的解讀,忘記了自己所處的時代。真正的專家對中國認知要超越過度自信或極度悲觀兩種極端式解讀。

而且,中國從來沒有或正式宣佈什麼韜光養晦外交政策,我們始終堅持、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中國自向的立場和政策,韜光養晦最多隻不過是中國一種外交策略罷了!因此,總體上看,儘管中國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但沒有出現結構性變化,所以從策略上,該鬥爭時鬥爭,該韜光養晦還是需要韜光養晦。怎麼能把這麼好的大智慧,且能讓我們走向勝利的傳家寶丟了呢!

更爲關鍵的是,我們若不能清楚認識自身實力,過度消耗自身實力,就無法從根本上應對中國經濟面臨的重重長期挑戰。

一是經濟結構性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仍然依賴於投資和出口驅動,內需擴大和經濟結構轉型仍需加強。與此同時,中國面臨環境污染、資源約束、經濟不平等與地區差距等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及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二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中美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外部環境變化對中國經濟形勢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中美貿易戰導致了兩國經濟呈現出局部脫鉤效應,美國日益轉向其他國家尋求進口商品,給中國出口市場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可能對中國的出口驅動型經濟產生長期負面影響。另外,中國必須在複雜的國際關係、貿易協定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謹慎行事,同時保持經濟增長的軌跡。

三是科技創新的挑戰。儘管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在美國爆發,中國未來與美國的GDP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而且,美國在技術創新領域仍可能長期佔據着世界領先地位。對此,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水準,確保創造力和技術突破的良好環境,對中國未來發展和競爭力至關重要。儘管中國已成爲創新強國,但仍面臨從依靠模仿式增長轉向原創創新驅動增長的挑戰。

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有更進一步地反思與警覺。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中國擁有14億人口、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兼具」,「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的雙核角色,應該不缺技術創新的需求。不僅如此,甚至連美國情報機構負責人10多年前也曾擔心,中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下一階段革命性新技術,重大顛覆性創新可能出現在中國,必將對美國構成重大挑戰!對此,筆者也認爲有理由出現在中國,可是,Why not? 因此,中國雖然無近憂,但不能無遠慮,必須着眼於未來,制定合適的戰略應對挑戰,以保持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作者爲浙江理工大學特聘教授,一帶一路與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寬鬆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