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世界的金色水岸 竹圍高中走讀淡水再出發

竹圍高中師生藉由課程的走讀活動,進行了對淡水街區與史蹟的深度探查,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並思考城市發學與文化保存的永續平衡。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爲凝聚社區意識,實踐在地文化認同 ,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竹圍高中透過「踏竹全世界」校訂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以歷史、地理、公民學科知識爲基礎,結合實地走訪,進而達到貼近生活的歷史與文化學習 今 (17)日師生藉由課程的走讀活動,進行了對淡水街區與史蹟的深度探查,期望能達到學生對在地歷史發展與族羣聚落分佈的瞭解,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並思考城市發學與文化保存的永續平衡。

淡水昔稱「滬尾」,東倚大屯山,西臨海洋,因位於淡水河出海口,曾爲臺北盆地船舶出洋的重要港口,更是臺灣最早與世界接軌的門戶之一,淡水可以說是藉着海洋帶動起發展與繁榮。本次的課程規劃,特別以走讀淡水新八景中的「埔頂攬勝」與「滬街訪古」爲主軸,讓學生體悟數百年來,這些文化資產背後所代表的是具多元且底蘊深厚的淡水特質。

走讀路線從埔頂出發,主要有海關碼頭、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真理街、淡水禮拜堂、偕醫館等,屬於早期所謂的洋人區,這些景點代表着從荷西時期到現代的歷史足跡,堪稱是全臺最富異際色彩的地方。而從崎仔頭一路過來的木下靜涯舊居、日本警官宿舍等日式建築,再到福佑宮、 重建街、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等老街舊巷,是以往漢人居民生活的核心區域,同樣蘊含着淡水長久以來的歷史與傳統文化。

在走讀過程中 ,藉由精緻的重點導覽、設點闖關、鑑古推今、數位科技等學習活動,深化了學生對淡水拓墾艱辛的體認,歷史文化及古蹟的再認識,與世界從古到今的再連結,以及從淡水航向世界的發展歷程等,達成從校園出發,提升學生在地認同感、凝聚社區意識發想創意解決方案、連結際視展學野、培養世界公民等的課程目標。

經過這樣精緻的走讀課程,學生們感受到,原來這是可以達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實踐,甚至感受到在這個網路時代,歷史可以離我們這麼近,並且學習到在走讀中若搭配數位科技的 APP 工具,還能製作出專屬於自己踏查與旅遊路線的數位地圖影像。這樣的走讀課程不僅能夠讓歷史文化時刻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也能以現代科技的模式來紀錄走讀過程的多元樣貌。

竹圍高中校長楊耀焜表示,經由這次的走讀活動,學生更能深度探尋淡水的發展脈絡,喚起對歷史文化及古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對學校、社區及地方的認同感。期望未來學校能透過更多課程規劃,連結在地課題,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邁向永續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