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局也能變成一場險勝,伊萬科維奇的國足總有這種特殊的魅力

輸給澳大利亞的賽後,伊萬科維奇就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了:

印尼纔是國足真正的對手。

這的確沒有說錯,以國足目前的戰鬥力,能拼下印尼這個對手就已經不錯了,然而,這個事實依然不是國足可以用來搪塞前三場比賽的表現的理由,伊萬科維奇依然需要看到自己的戰術理念和國足球員的能力之間出現的不適配的情況。

不過,這場比賽的伊萬科維奇顯然不打算面對這個問題了。

對陣印尼的這場比賽,伊萬科維奇重拾自己的442菱形中場。

張玉寧和拜合拉木的身後,伊萬科維奇直接擺上了實際上是個前鋒,而沒有多少中場素質的韋世豪,在這三人的身後,則擺出了4-3的站位:

很顯然,伊萬科維奇想的是在主場吃掉印尼。

於是在比賽開始之後,中國隊的表現就很積極,不僅選擇了主動投入體能和身體,甚至還有直接將逼搶線推到對方禁區前的大膽嘗試:

由此拼下球權之後,國足的打法也相當直接,這一點從李磊拿球之後無需身側隊友的接應,直接就用長傳尋找雙前鋒的思路就可見一斑了:

足球戰術多種多樣,既然你擁有這樣出衆體格的前鋒,也在進攻端投入了大量的人手,打得簡單一點也是不錯的想法。

然而,你會發現國足球員的技術在向前和進攻的時候顯得很粗糙,這使得國足在陣地戰環節的效率很低:

這當然和球員的能力有關,但也和自己的比賽方式有關。

當你的技術並不支持你的球隊打出高節奏和高強度的比賽時,失誤不僅在所難免,而且失誤率也會居高不下,而這一點不僅發生在前場,也會發生在後場:

也不僅會發生在處理球的時候,也會發生在選位防守的時候:

然而,這樣激進的打法雖然會給自己帶來混亂和不可控,但力也是相互的,這也會給對手帶來混亂和不可控,於是國足再次利用定位球取得了領先:

而製造定位球的人則是相對更擅長在這種互捅局裡發揮的韋世豪:

取得領先,對於現在的中國隊來說,已經不是多麼新鮮的事情了,伊萬科維奇的隊伍需要證明自己能夠保得住自己的領先優勢。

哪怕這場比賽的印尼在戰術上踢得並不明智,進攻因此打得比較低效,球員層面也沒有能夠打出優勢的點位,但在第25分鐘這次推進,你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國足的菱形中場已經不能像開局階段那樣時刻保持緊密,從而在空間上限制對方的有球操作了:

這就是危險的信號。

而更危險的信號是進球之後,印尼開始向前施壓,這使得國足的陣型被迫後退,這一點不是問題,反而是限制對方的正確處理,但關鍵在於,當你從防守端把球權奪回之後,接下來的處理能打成什麼樣子?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國足完全沒有把球控在腳下的想法:

注意,我們所說的沒有把球控在腳下,並不是特指隊友之間的短傳配合,也不是特指某名球員應該選擇帶球處理,而是說,國足完全沒有把比賽節奏放慢的意思。

有了球權,就要看向最前方,就要把球打出去,就要指望前鋒和對方的三後衛進行生拼,拼了一點拼二點,運氣好了自己拼下來,運氣不好便只好讓對手繼續進攻。

就是這兩種結果,而這兩種結果對國足球員的體能都是巨大的損耗,因爲印尼在丟球之後前壓進攻,作爲防守方的國足需要在注意力上保持集中,也需要在壓縮空間上做到萬無一失,這本身就是高節奏、高強度的時段,然而等到自己好不容易拿下球,全隊卻依然得不到喘一口氣的機會,依然要繼續沉浸在高節奏、高強度的比賽裡。

所以這場比賽,平時很少看球的朋友們自然會覺得觀感不錯,因爲中國隊的確是拿出了他們最喜歡掛在嘴上的拼搏精神,但足球比賽不是金球制勝,也不是短跑比賽,而是90分鐘的漫長較量。

更何況,中國隊還有一位並不擅長,或者說習慣換人的主教練。

於是在印尼最想要的高節奏裡,他們通過頻繁的球權易手獲得了持續進攻的機會,也打出了一些進攻:

只不過他們的進攻效率確實有限,無法在中國隊球員還能咬住牙的時候打出威脅,反倒是讓中國隊在上半場末段抄了後路。

先是韋世豪再造任意球,國足在定位球裡再出威脅:

隨後,國足在球權易手中抓住了印尼收縮陣型不及時的空當,打進了至關重要的第二球:

下半場的比賽過程證明了,如果沒有這個第二球,那麼結果依然會充滿懸念。

實際上,這個在半場結束前打進的第二球,註定將會影響中國隊在下半場的表現,因爲這樣一個半場的結果,會讓伊萬科維奇自然而然地覺得場上的這些球員表現不錯,所以他更會在應該調整時出現猶豫和遲疑。

那個時候,就是中國隊最危險的時候。

畢竟,半場落後兩球的印尼隊開始着急,他們的主教練申臺龍甚至在下半場回來的時候,就直接做出了三人調整。

這個三人調整,在下半場初段沒有打出太多的威脅,但的確讓國足被迫退回到40米區域,再也無法輕鬆向前,這使得第54分鐘這次向前,成爲了中國隊在下半場初段表現最好的一次操作:

在這個下半場開局,印尼製造了大量的定位球機會,只不過他們確實沒有能力抓住中國隊在定位球防守上的毛病,這讓國足挺過了相對危險的時段,帶着2-0的領先優勢來到了最危險的時間段:

60分鐘之後,也就是需要主教練進行調整的時間段。

第61分鐘,伊萬科維奇用汪海健換下了李源一,用一次換人機會換掉了一個人,這對於在高節奏、高強度下踢了60分鐘的國足來說,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而且千萬不要忘了,國際賽場上的中國隊向來都是一支平均年齡逼近30歲的大齡球隊。

所以隨着時間的推移,印尼通過搶斷奪回球權,通過長傳打到弱側,再通過弱側形成進攻的套路愈發清晰:

哪怕他們的傳中並不能在長人林立的中國隊禁區內找到自己的隊友,但這些傳中依然在給中國隊製造負擔。

就在這樣的承壓狀態下,伊萬科維奇的第二次換人果然一直拖延到了比賽的第82分鐘,而他的對手申臺龍在3分鐘之後,用一次換人機會用完了自己手上剩下的所有換人名額。

1分鐘之後,印尼扳回一球:

這粒丟球發生之後,中國隊足足堅持了14分鐘,才無比艱難地等來了比賽的結束哨聲,如果這粒丟球發生得再早一些,中國隊還能否保住這個領先優勢,就很難說了。

這就是伊萬科維奇的神奇魅力,他不會讓中國隊好過的,哪怕這是一場早早就已經兩球領先的比賽。

換句話說,中國隊可以像開場那樣不顧一切地去拼搶、去向前、去進攻,上半場打進兩球,可以從結果來反推這樣的戰術的合理性,但在這之後,在球員因爲戰術而無以爲繼的時候,伊萬科維奇需要在教練席上幫助到自己的球隊,而不是坐視一個個球員的肌肉出現痙攣。

這樣一來,2-0自然就可能變成2-1,甚至不乏被絕平的可能性。

本場比賽結束之後,中國隊的全場控球率只有24%。

你當然可以順着伊萬科維奇的話頭來說,認爲國足就是這個小組中最弱的存在,認爲印尼就是國足的真正對手,由此得出國足球員技術不佳,只能用長傳衝吊和生拼硬打來應對比賽的結論。

然而,國足小負韓國的時候,全場控球率還有20%,甚至在0-7日本的時候,全場控球率還有23%,你能說印尼的能力和韓國、日本類似嗎?

那麼,這場比賽是怎麼打的?這場咬下來的勝利和伊萬科維奇有多大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