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IPO被“喊停”,二線智駕企業困局難解

編輯導語:在自動駕駛這個宏大命題的敘事下,二線方案商們正苦苦支撐、艱難求變。顯然,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近日,據媒體報道,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近期內部暫時叫停毫末智行的港股IPO。作爲長城汽車內部孵化的智駕企業,毫末智行曾在2020年衝擊過創業板,但不符合當年創業板規定加之IPO政策收緊,毫末智行只能暫緩IPO。

隨後轉戰港股IPO,但從當年毫末智行始終未向港股提IPO來看,其上市計劃並不順利。對此,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對毫末智行赴港IPO計劃進行否認,並稱2025年仍會繼續進行。

如今,IPO已經成爲智能駕駛企業“救贖”。今年,多家相關企業都選擇加快上市腳步。根據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3月,縱目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從A股轉戰港股。8月,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黑芝麻(參數丨圖片)智能登陸港交所;文遠知行的IPO申請已正式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計劃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地平線則通過中國證監會IPO備案,拿到了赴港上市的通行證,Momenta也已經已通過境外上市備案程序。

從整體市場來看,這些頭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商是幸運的,能在大環境和資本市場熱情消退之際趕上IPO的熱潮,雖然曲折但仍有一線希望。

但相比之下,身處二線的智能駕駛方案提供商,日子並不好過。

資本市場熱情消退

“今年智駕賽道已吸引不了資本熱錢了,大家都在轉戰具身智能或大模型,自動駕駛徹底遇冷了。”有相關投資機構告訴中車網,接下來會是殘酷的智能駕駛企業淘汰賽。

事實上,自動駕駛企業融不到錢已經早見端倪。

根據相關機構統計表明,2023年國內自動駕駛相關融資事件爲67起,和2022相比少了59起,較2021年更是少了94起。從融資規模上看,2023年投融資規模爲232億元,同比縮減80%。

中車網查閱自動駕駛行業頭部企業發現,幾個一線供應商的融資基本定格在了2022年,在近兩年內幾乎沒有新的資金進入。

而放在夾縫中生存的二線自動駕駛方案供應商身上,這一現狀變得更加慘烈。

有自動駕駛行業資深人士告訴中車網:“一線方案商憑藉技術實力暫且能夠與主機廠說說話,加上前期融了許多錢,‘血比較厚’,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二線自動駕駛方案商已經徹底與這場遊戲斷開連接,智能駕駛的融資case,都推不到上會那一步就會被否掉。”

另一位智能駕駛從業者告訴中車網:“融不到錢也賺不到錢,二線自動駕駛企業很多快被拖死。”

中車網瞭解到,除了資本市場熱錢拿不到手以外,當下自動駕駛企業掙錢也越來越難。上述人士表示,當前主機廠給供應商的付款週期也越來越長,從以前的6個月,到6+3,再到6+n,賬期極長。“而這個n很難界定,有時靠關係,有時看供應商與主機廠的合作地位。”

“以前大家能賺七八千,現在只能賺兩三千,往後可能更低,頭部供應商的日子尚且如此難過,腰部尾部的廠商連飯碗都被砸了。”

二線智駕方案商垂死掙扎

除了沒有資金的支持,當下內卷、同質化嚴重以及汽車行業價格戰都成爲了可以“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曾經熱鬧非凡的L4賽道,商業化進展都難言樂觀。在自動駕駛的故事魅力逐漸消退後,原本押注跨越式自動駕駛的初創公司,轉身奔赴L2+、L2++的賽道。

這意味着,大部分競爭者,方向相同,方案相似,且核心競爭力也日漸趨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整車廠自己有L2++業務,華爲這樣的科技公司也有,獨立的第三方智駕公司,一面承受着整車廠的價格焦慮,一面承擔着高昂的成本壓力,資金和研發都經歷現實的拷打。

無以爲繼,成爲二線智駕方案商的“共識”。

其次,汽車行業的“畸形”價格戰也波及到了自動駕駛企業。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曾呼籲,很多車企客戶提出降價要求,甚至有的說“你不答應,我們就不付款”,很多是不合理的行業現象。

在畸形的競爭下,所有玩家不得不捲入價格旋渦,接受被整車廠“壓榨”的現實。那些前幾年融資充足、手裡多個定點與量產的頭部智駕公司,可以撐到IPO,尋找新的資金渠道,但那些現金流本就緊張、又不得不走“極致性價比”路線的二線玩家,現狀並不樂觀。

但實際上,從自動駕駛的高光時刻到現在無人問津,也僅僅只過了三年。從自動駕駛前幾年是一衆創業公司的百米衝刺,現在則是巨頭分裂、割據爭霸的持久戰。

在自動駕駛這個宏大命題的敘事下,二線方案商們正苦苦支撐、艱難求變。顯然,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