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380天製作「海中魔毯」鬼蝠𫚉巨型標本海科館登場

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𫚉標本15日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5樓正式展出,是世界最大的𫚉魚。(海科館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𫚉標本經主管機關覈審通過後,15日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5樓正式展出,鬼蝠𫚉又稱「蝠鱝」,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列爲瀕危物種屬於軟骨魚類,身體扁平寬大,是世界最大的𫚉魚,鰭像翅膀一樣寬,能像飛行中的鳥類一樣沿着洋流飛翔,有海中「飛行魔毯」的美名,即日起民衆可近距離到海科館5樓觀賞。

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𫚉標本15日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5樓正式展出,是世界最大的𫚉魚。(海科館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全國首件大型鬼蝠𫚉標本今日正式於海科館展出,這尾大洋型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體長可達9公尺、重達3公噸,是海洋中的優雅巨物,經過耗時380天的精心製作後,以俯衝姿態懸掛於海科館主題館5樓廊道上,成爲兼具教育意義與視覺震撼的新亮點。

海科館代理館長王明源表示,這件標本的製作經過剝皮、削皮、軟骨清潔、假體制作與復皮等繁複程序,最終呈現出鬼蝠𫚉「復活」的動感姿態。不僅讓民衆近距離欣賞鬼蝠𫚉的優美身姿,也能深入瞭解其生物學與生態學知識,成爲海科館新的打卡熱點。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組長施彤煒說明,這件鬼蝠𫚉標本的誕生起源於前年7月13日,海保署通知海科館,磺港附近有一尾因延繩釣誤捕死亡的鬼蝠𫚉,從接獲通知到成功冷凍保存,12小時內克服吊車、冷凍設備及處理場地的重重困難,最終將這尾珍貴標本送入冷凍櫃,避免腐敗。

海科館指出,標本製作過程充滿挑戰,由於國內缺乏處理大型𫚉魚標本的經驗,海科館團隊在剝皮、骨骼清潔及復皮等每一步驟中反覆試驗,並結合國內外專家意見,耗時1年多才完成標本。未來團隊將持續克服常溫展示的環境控制、藏品維護等技術挑戰,爲保育與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

海科館表示,鬼蝠𫚉因體型巨大、生長緩慢且繁殖稀少,面臨捕撈威脅,已列爲保育類動物。邀請民衆來到海科館主題館5樓,一睹這尾被譽爲「海洋飛天魔毯」的優雅生物,瞭解鬼蝠𫚉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