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斷流…臺灣原生種魚蝦死一片 淪極端氣候下首波難民

乾涸溪流逢連日降雨或颱風水位上升,洄游魚蝦趁機上溯;但水量來得快去得快,往往不到數日又恢復乾涸,再度斷流,上溯到一半的魚蝦前路斷絕,出現生態墳場。圖/人禾環境倫理髮展基金會提供

極端氣候造成近年雨水分配不均,缺水期增長,水資源豐沛的宜蘭、花蓮,過去以「即使沒水庫也從不缺水」自豪,但近年卻頻傳「河川斷流」,宜蘭蘇澳鎮「新城溪」的溪流河道斷流,加上農工業「截水」,多種臺灣原生魚蝦蟹,因爲河溪乾枯無水喪命,成了人爲與氣候變遷下的難民。

宜蘭縣年均雨量達2,750毫米,高於臺灣平均,新城溪上游山區2022年累積雨量高達1萬2027毫米,全國名列前茅,新城溪從3月以來傳出斷流後,雖有兩次颱風過境,但仍未恢復正常溪流,到8月中旬下游仍有斷流。

人禾環境倫理髮展基金會資深經理方韻如表示,今年3月新城溪中下游就出現斷流,4、5月斷流範圍甚至往上逼近武荖坑橋,他們陸續觀察到臺灣石賓、臺灣吻𫚥虎、苦花、溪哥、毛蟹、大口湯鯉、日本禿頭鯊死在乾枯的河道,難過又心疼。

方韻如指出,2021年觀察到新城溪36種原生魚種與10種原生蝦蟹,有定居本地的魚蝦,也有河海間洄游的魚蝦;洄游魚蝦冬天時趁冬雨上溯,但今年2、3月間遇到農水署宜蘭管理處以閘門圍水,使得魚蝦洄游到一半就斷流,困死淺灘,本地魚蝦在乾涸時遊往低窪處躲避,水量遲遲無法恢復,同樣逃不過死亡命運。

宜蘭縣府追查,農田用水與龍德工業區的工業用水截走新城溪大半溪水,加上近年極端氣候的影響,降雨量已經不穩定,更經不起農、工業與民生用水消耗,縣府水資處最近找來相關單位開會,要求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適時開啓水門,農閒時「把水還給河流」,臺化公司龍德廠也提出數種節水方案。

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表示,宜蘭河川短、溪水湍急,不容易留住溪水,枯水期缺水是常見現象,這2年遇到氣候異常,包含颱風連續幾年沒光顧、梅雨季水量不夠、秋冬東北季風增強雨量集中,全年雨水分配不均,缺水期增長,過去豐沛的地下水資源越來越少,溪流水量減少也是一種警訊。

蘭陽農業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名輝說,宜蘭不會僅有1條新城溪斷流,只要溪河供應人類用水都可能面臨截流轉水、河道乾涸、溪流生態物種難以存活的困境;溪流裡的臺灣原生物種與迴游魚蝦,將是人爲與氣候變遷下的首波氣候難民。

無獨有偶,花蓮也面臨高溫乾旱、缺水考驗,今年秀姑巒溪支流6月也出現長達半個月的斷流,颱風來才紓解,但臺灣山高水急,儲水不易,田地在水圳下游的農民只能趁晚上把水「趕」到農地,農水署花蓮管理處規畫分配水量到農田灌溉。

農水署花蓮管理處長張麒瑋表示,上月曾到花蓮南區開說明會請農友要注意缺水問題,幸好7月底杜蘇芮颱風帶來雨量補充水源,否則乾旱無法栽種第二期稻,管理處興建「水撲滿」,類似水塔從山上接水儲存,乾旱需要用水時,可用管線輸水到農田,預計今年底啓用。

今年5月間,溪哥、𫚥虎、毛蟹等魚蝦蟹慘狀。圖/人禾環境倫理髮展基金會提供

新城溪下游靠近龍德大橋段,寬闊的河牀已經完全乾涸。記者陳敬豐/攝影

從國道五號向下遊走不到100公尺,便是涓涓細流的盡頭,新城溪在此中斷。記者陳敬豐/攝影

乾涸溪流逢連日降雨或颱風水位上升,洄游魚蝦趁機上溯;但水量來得快去得快,往往不到數日又恢復乾涸,再度斷流,上溯到一半的魚蝦前路斷絕,出現生態墳場。圖/方韻如提供

新城溪靠近國道五號段,河牀上只剩一條細流。記者陳敬豐/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