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評理|用傾聽代替說教,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
(原標題:和評理|用傾聽代替說教,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
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中美雙方表現出務實態度,表明兩國雖有分歧,但穩定雙邊關係仍是共識。這無疑令人鼓舞,但也應看到,中美兩國關係進入了充滿挑戰的新階段。
如果說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穩定兩邊關係是戰略重置的第一階段,那麼兌現承諾、負責任地處理雙邊關係,將是中美關係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將觸及中美雙邊關係矛盾的根源,但雙方都沒有太多妥協的餘地,因此仍然面臨重重挑戰。
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半導體等行業,美國政府越來越擔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耶倫此行也重申了同樣的擔憂。在前往中國的途中和在廣州,耶倫的言論一直聚焦於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認爲這將損害美國及全球其他國家,最終也將傷及中國自身。在北京及剩餘的訪華行程中,耶倫預計將不斷重申上述觀點。美方要求,中國政府應放棄“補貼驅動經濟的模式”,迴歸以市場爲導向的改革。
對於美國的要求,中國很難買賬,因爲中美雙方的觀點存在分歧。在中方看來,用補貼及其他手段擾亂市場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同時,中國也沒有必要“迴歸”以市場爲導向的改革,因爲中國一直致力於“更高水平的開放”,這本身就需要進一步推進改革。至於指責中國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爲”,中方認爲這是美國政府在實踐雙重標準,因爲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制裁中國企業、對TikTok進行嚴厲打擊的,都是美國。
儘管如此,耶倫在中國仍然受到歡迎,因爲她一再重申中美經濟不應“脫鉤”。有人也因此認爲,向中國傳遞美國政府希望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的呼籲,耶倫是不二人選。
耶倫於去年7月結束訪華後,中美雙方均成立了經濟領域工作組。但她此次訪華,情況有所不同。在美方看來,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日益成爲威脅,但在中方看來,這正是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中方此前也不斷向美方重申,任何國家都不應打擊其他國家的發展。
正如耶倫所說,中美雙方的分歧“不是一下午、一個月就能解決的”。但是,保持持續溝通,或將提供“一個結構化的方式”,能夠讓兩國“繼續聆聽對方的看法,嘗試找到解決分歧的方法,避免衝突發生”。
通過溝通解決分歧,無疑將爲中美兩國關係向好發展打下基礎。而這一基礎,還需要雙方通過一系列切實行動,才能得以鞏固。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4月8日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