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油重創「MIT」招牌 外銷食品遭6國「擋關」
▲不斷髮生的黑心油事件讓食品產業無論在國內還是外銷都備受衝擊。
黑心油風暴一波接一波,不只讓國民對食安沒信心,連「MIT」招牌也在國際市場上被列黑名單。據經濟部調查,包括日本、新加坡、中國等6個國家或地區,因爲接連發生的劣油事件,對臺灣外銷食品祭出「擋關」制裁,連沒有使用油品的水產、酒類都遭殃,讓業者大嘆真的是「一顆老鼠屎,壞了整鍋粥」。
經濟部23日公佈2014年9月商業營業額,受到劣油風暴衝擊,食品零售業營業額年減4.8%,創2008年9月以來最大減幅,而民衆外食意願降低,也讓餐飲業營業額年減0.8%,但不只國內餐飲食品業受影響,現在連外銷業者無法順利出口產品。
據《經濟日報》報導,先前強冠餿水油事件時,新加坡率先拒絕臺灣誤用強冠油的肉類、冷凍食品,以及盛香珍食品進口。隨後又爆發頂新飼料油事件,包括日本、中國、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國家或地區,也陸續禁止我國有疑慮食品入關,甚至連不使用油品的酒類和水產類也被擋,讓業者損失慘重。
官員表示,臺灣食品外銷比重雖然只佔臺灣總體0.53%,但被6個國家或地區以「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方式集體擋關制裁,還是重創外銷成績,今年整體食品工業產值預估直接蒸發減少166.6億元。爲了挽回「MIT」名聲,經濟部表示已經要求駐外經濟組積極與各國交涉非問題食品被擋關的情形,22日被日本擋下的酒品已經順利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