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洋蔥病害揮之不去 專家:建議與水稻輪作降低病菌
屏東恆春半島蔥農最頭痛的病害問題,農業專家指病害多透由土壤傳播,同塊田區的病菌連年積累,一遇下雨天熱便好發,建議輪作水稻、改良土壤或更換砂質土壤。記者潘欣中/攝影
屏東恆春半島洋蔥產業近年受農村老化缺工、原物料成本上漲和冬季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栽植面積跌至近半紀來新低,官方雖以機械化、產地標章、保證收購等強化體質,但蔥農直指最頭痛的是病害造成歉收;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說,病害多是透過土壤傳播,同塊田區病菌連年積累,一遇下雨天熱便好發,輪作水稻、改良土壤或更換砂質土壤是解方。
在恆春種洋蔥半世紀的謝信惠說,洋蔥病害一直存在,但過去較少發生,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洋蔥在冬季成長期常遇上異常氣候,大雨後加上高溫曝曬,導致炭疽病、黑腐病、紫斑病、黃萎病等病害齊發,農民事前不管怎麼做好田間管理,聽取專家建議用藥,但都無法解決,有時減產近半,賣價雖因量少價揚,蔥農卻面臨無蔥可賣的窘境。
車城農會總幹事林茂盛說,高雄農改場家發現當地洋蔥田連年種植同一種作物,土壤中已累積大量洋蔥的病原菌,如疫病、炭疽病、紫斑病等,加上土壤性質多爲黏質性土質,本就容易滋生病原菌,在農曆過年前後的成長期,常遇到不穩定的晴雨天,導致病原菌快速成長,且恆春半島的落山風,易使葉片受到物理性傷害,抵抗力降低造成歉收。
高雄農改場指出,洋蔥病害不斷髮生在於病菌是透過土壤傳播,3大病害黃萎病、炭疽病及細菌性軟腐病,危害最久的黃萎病是真菌性病害,恆春早年爆發一次,後續用賽普護汰寧才防治,但藥劑無法完全根治,農藥只能接觸土表,造成黃萎病鐮刀菌仍潛伏地下;建議可在採收後接着種植其他作物,洋蔥是旱作,接着種植水稻,水旱輪作下,土壤中病菌密度便能降低。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藥劑對洋蔥病害的防治效果有限,恆春地區的田區沒有重劃,彼此灌溉水道相連,病菌纔會傳開,就實務面來說,將土壤全面改良是大工程,建議農民休耕時將田區灌水,翻耕時地儘量整平,水旱輪作較能有效降低病菌密度,鼓勵休耕時間改種植水稻,或是在綠肥植物翻耕前將田區灌水。謝信惠說,恆春洋蔥採收完在4月,種植水稻管理挑戰高,農民多傾向種綠肥作物、領取休耕補助,對輪作水稻興趣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