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審查中 專家籲暫緩:恐破壞生態

由專家、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組成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今天舉辦記者會, 呼籲環境部暫緩「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審查。(蔡佩珈攝)

農業部建立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媒合平臺,鼓勵企業參與自然碳匯專案,環境部近期則審查「紅樹林植林」方法學。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強調,臺灣紅樹林多數外來種,其擴張能力之高,已使物種多樣性下降,亦影響當地防洪,多個地方政府早已展開數年移除工作,現在不該爲了增匯,再種回紅樹林。

由專家、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組成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今天舉辦記者會, 呼籲環境部暫緩「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審查;啓動修法《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目標分開;今年底公佈的「第3期溫室氣體管制目標」,不該強行設定自然碳匯量的增匯目標;溼地的自然碳匯政策應實施在人爲溼地,例如廢棄鹽田、魚塭等,尊重既有農漁業並積極改善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林惠真分析,種植紅樹林有如種檳榔,有其經濟效益,卻破壞生態,根據東海大學與彰化師範大學在彰化芳苑調查,當地海空步道周邊紅樹林區因爲空間狹小及日照少,其螃蟹及種類數都比泥灘地少,尤其紅樹林密集區僅2種、35只螃蟹,顯見紅樹林會使當地生態多樣性下降。

她強調,各地方政府、水利署及民間團體,因發現紅樹林對當地生態負面影響及防洪問題,過去數年在新竹香山、彰化芳苑、臺北關渡及雲林麥寮展開移除紅樹林行動,政府不該爲了要增加碳匯,再種回紅樹林,工廠、企業則應想辦法減少自身排碳,而不是一邊種樹,一邊排碳。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則根據多項國內外文獻、研究指出,臺灣目前紅樹林多爲人爲栽植及擴張,並不是原生種,尤其紅樹林土壤及樹幹排放溫室氣體會抵銷其固碳功能,而紅樹林擴張能力之強,也會威脅特有種「臺灣旱招潮」的生存、導致小黑蚊孳生,呼籲政府綜合生態學者、水利單位及農業部門意見,致力保護和恢復原生鹽沼跟泥灘地,不要只追求短期效益,避免成爲危害生態環境的幫兇。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也觀察,彰化大城鄉及芳苑鄉屬於嚴重地層下陷管制區、極易淹水區,因緊鄰濁水溪,當地富有肥沃的有機質,使得紅樹林海茄苳密密麻麻,不只生物大幅減少,河道也縮減影響排洪,政府每年都花大筆經費清除,難以管控、不當種植的紅樹林毀生態,不該重蹈覆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