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單周激增!如何預防猴痘、確診如何因應?QA整理集

猴痘傳播風險有上升跡象,高危險羣如何預防猴痘、確診如何因應?以下彙整預防猴痘QA一次看。 圖/freepik

衛福部疾管署4月18日一口氣宣佈國內新增15例猴痘個案,其中13例是本土病例。猴痘病例急遽增加,可能出現社區傳播嗎?疾管署表示,本土疫情尚未有病患因非親密接觸而傳染,民衆不用度恐慌。但猴痘傳播風險的確有上升跡象,高危險羣如何預防猴痘、確診如何因應?成爲新的防疫課題,以下彙整預防猴痘QA一次看。

Q:猴痘會在社區大流行嗎?

A:臺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以猴痘傳染途徑觀察,主是飛沫傳染,傳播強度不高,應不致導致社區大流行,但仍不可輕忽目前個案逐漸增加的現象。

Q:何時建議非高風險族羣接種猴痘疫苗?

A:黃立民指出,目前確診者聚集在高風險、年輕男性族羣中,若非高風險者也出現確診個案,例如女性、兒童、長者,或疫調發現非經親密接觸的感染者,建議疾管署考規畫高風險族羣疫苗施打計劃。

Q:外出住旅館要自備寢具嗎?

A:黃立民表示,旅館寢具在高溫烘乾過程中,經過20、30分鐘以上的處理,幾乎可殺死猴痘病毒,且牀單感染機率相當低,風險不高。建議民衆可找衛生環境管理較好的旅館居住,不僅預防猴痘,更預防跳蚤等;睡覺時身着長褲、長袖,毋須自備寢具。

Q:猴痘的傳播途徑爲何?

A:猴痘病毒(Mpox virus)於1958年在研究中在猴子身上發現,人類首次感染則在1970年,目前全球流行爲「IIb子分支」流行株,致死率約爲1%,是繼天花後,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具有「人傳人」、「人畜傳染」兩類途徑。

• 人傳人:目前疫情主要透過性行爲傳播,確診者的皮疹、瘡痂、體液可能在親密接觸中造成傳染,例如口交、肛交或陰道性交,與確診者進行擁抱、按摩和親吻以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

也可能飛沫傳染,但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的情境,才較有可能;若孕婦確診猴痘,也會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在生產過程接觸傳染。

• 人畜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食用感染的動物肉類,都可能被感染。

Q:猴痘怎麼預防?

A:可透過接種疫苗及做好防疫措施,預防猴痘。疫苗依注射目的分爲「暴露前預防(PrEP)」、「暴露後預防(PEP)」。疾管署公佈以下對象可公費接種:

• 暴露前預防接種:.正痘病毒實驗室操作人員.未打過疫苗與確診者高風險接觸者.半年內有高風險性行爲者.猴痘個案醫療照顧、清消、採檢、疫苗施打者

• 暴露後預防接種:.經疾管署疫調、匡列對象

Q:接種猴痘疫苗有何注意事項?

A:猴痘疫苗經由「皮內注射」,18歲以下、嚴重免疫不全、有蟹足腫病史者,可採「皮下注射」。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表示,猴痘疫苗經「皮內注射」後,一至兩週會出現紅、腫、熱、癢等症狀,但兩週後慢慢消除,有些人人則可能出現局部皮膚色素沉澱。

部分接種者的施打部位很癢,但切忌過度撩抓,以免抓傷出現傷口,影響疫苗作用;施打後飲食上並無限制,想要運動、游泳都沒問題。

Q:疫苗接種多久後有保護力?

A:猴痘疫苗屬活性減毒疫苗,施打至體內後不會進行復制,相當安全,適合所有人接種;施打後生成完整保護力需要兩週。

Q:猴痘疫苗完整接種需要打幾劑?

A:猴痘疫苗完整接種建議要施打兩劑,但目前全球疫苗數量有限,疾管署規畫公費對象以接種一劑爲原則。

Q:確診猴痘該怎麼辦?

A:疾管署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提供以下建議:

1. 避免接觸皮疹,儘量不要摸、抓皮疹,定期修剪指甲避免刮破皮疹,保持乾燥。

2. 不慎接觸皮疹,應用肥皂或含酒精成分乾洗手液洗手;口腔內皮疹則用鹽水沖洗、含氯己定漱口水。

3. 若症狀加劇,出現呼吸困難、無法進食、飲水、意識不清等,務必立即就醫。

Q:猴痘確診者該如何隔離?同住者注意事項?

A:根據疾管署規範,經臨牀醫師評估無重症或重症風險因子,無須住院治療,且家中條件可1人1室,確診者可採居家自主健康管理。

目前採兩階段自主健康管理,第一階段除買藥、看病等必要活動,避免外出;72小時未發燒、48小時沒有新的皮膚病竈則進入第二階段,避免近距離與人接觸或到人潮聚集處即可外出,但建議從事固定有限度的活動。

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確診者應避免和其他人接觸並使用獨立衛浴設備,共用衛浴則在使用後以1000ppm漂白水或75%酒精進行清消。衣物、牀單,獨立清洗與他人衣物分開,毋須採用經濟、省水和快洗模式,使用一般洗衣劑即可,但避免甩弄、搖晃牀單或衣物,造成灰塵或皮屑飛揚。

同住家人日常生活中應開窗保持空氣流通,接觸到皮膚的廢棄物應另外以「密封袋」裝妥丟棄,日常清潔以「溼擦」爲主,避免乾擦或掃地,並保持手部清潔。

衛福部疾管署公佈猴痘個案處理流程。 圖/疾管署提供

衛福部疾管署公佈猴痘疫苗接種流程。 圖/疾管署提供

衛福部疾管署公佈猴痘個案家自我照顧指引。 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