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奮力在廣州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中書寫廣州天河實踐

天河區是廣州市“三脈、三軸、三核”戰略佈局的鏈接點、樞紐點,擁有“一江三山五水”生態格局,是廣州生態建設新格局的重要支點和關鍵節點。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從天河區瞭解到,近年來,天河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城區示範爲目標,以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爲抓手,積極推進綠美天河生態建設,努力推動山水城相融、發展與保護相協調的美麗天河建設。

在戰略上聚焦,構建城園融合生態空間

高位推進“一園一中心”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均坐落在天河區,是廣東省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方案“三園兩中心一示範”中的兩項重要任務,也是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關鍵抓手。天河區強化屬地責任,與華南國家植物園簽訂共建協議,聚焦交通優化與環境治理,實施“一園八路一帶”綜合環境治理、5個道路交通改善和13個水環境治理項目,切實提升華南國家植物園周邊交通與環境品質,全力支持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體系,2022年以來新增引種物種2449種。與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聯合組建工作專班,助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打造國家級旗艦物種保護研究平臺及灣區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基地標杆,成功人工繁育中華穿山甲幼體6只、馬來穿山甲幼體5只。

構建綠美天河生態新格局。天河區結合“一江三山五水”自然稟賦和區域特色,實施“公園城區·綠美天河”專項規劃,堅持“改、建、治”並舉,“點、園、帶”結合,以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爲牽引,推動與火爐山森林公園“雙園融合”;以龍眼洞、鳳凰山森林公園爲屏障,謀劃打造城央公園、綠美之芯,加快建設“火龍鳳”三大森林公園40公里生態步道翠環,累計完成350畝多彩森林、200畝第一重山沿線景觀林、50畝山地造林、5公里森林步道建設,推動生態資源與七個重點發展片區融合共生,實現以園塑城、以園興產、以園聚才。在全市率先建設“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四級公園體系,建成各類公園107個、綠道152公里,優化提升重點道路、軌道交通沿線綠化美化水平,構建綠核融城、翠環連山、碧帶通江、開門進園的綠美天河空間格局。

在戰術上協同,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作爲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天河區以僅佔全市1.85%的國土面積,承載了11.9%的人口,產出達21.6%的GDP,與此同時,高度城鎮化(建成區面積101.51平方公里,佔比74%)、超高密度人口和市場主體(1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超236萬常住人口和超74萬戶市場主體)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天河區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生態質量指數(EQI)持續穩定在52左右,不斷夯實綠色根基,激活綠色動能。

全力推進降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保持GDP連續17年全市第一的同時,單位GDP能耗降至0.119噸標準煤/萬元,僅爲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圍繞新能源、建築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範建設,大力發展分佈式光伏和新型儲能項目,推動裝配式建築提質擴面。針對區內樓宇多、商場多的特點,與香港品質保證局共同編制樓宇可持續發展指數,轄內86棟商務樓宇被評定爲智慧低碳樓宇。打造珠江新城核心區集中供冷中心,爲16棟樓宇提供集約式用冷服務,每年最高可減少碳排放量約1.4萬噸,入選中國城市能源變革十大“樣板工程”。天河綠色CBD建設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發展創新範例,太古匯成爲全球首個獲評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鉑金級認證的室內購物商場,中建四局科創大廈獲全國首個超高層近零能耗建築設計認證,在廣州國際金融城規劃建設全域綜合能源項目,投產後預計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2萬噸。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全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打造累計348個“無廢細胞”,實現“無廢細胞”建設類型全覆蓋、數量廣覆蓋。

全力推進減污。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在全區21條街道全覆蓋建成“一街一站”空氣質量監測體系,綜合利用污染物來源解析、激光雙雷達掃描、紅外熱成像、走航監測等多種科技手段,初步實現大氣污染防治的精準化、可視化、實時化;在全市率先建成“無燃煤區”“揚塵污染控制示範區”,全覆蓋完成企業鍋爐“油改氣”及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實施餐飲油煙智慧監管,PM2.5濃度連續八年穩定達標,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多年穩居廣州市中心城區前列。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創新設置街道片級河長,構建區、街、片、村四級河長領治體系,形成“河長領治、部門聯治”工作格局,率先開展“四洗”行動和 “三源”治理,創新建立“散亂污”整治“兩上、兩下”工作閉環機制,全區30條河涌保持“長治久清”,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率穩定達到100%。車陂涌流域綜合治水模式入選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案例,治理成效榮登生態環境部首批“十大光榮榜”,成功打造“源頭治理、自然修復、灰藍協同治理”的河涌整治和“降水位、少清淤、不調水”低碳生態修復“獵德樣板”,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成羣的美好河湖願景,得到國家部委充分肯定與推廣。

深入打好淨土保衛戰,創新實施土壤污染狀況初步調查評審“提前踏勘地塊現場、提前審覈項目材料、提前開展監測質量監督檢查”的“三提前”模式,最大限度縮短評審時間;編制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引,實施專人跟進,協調解決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高效推進土地流轉和再開發進程,爲城市的綠色發展提速。

全力推進擴綠。面對建設用地緊張這一現狀,天河區持續完善四級公園體系,見縫插綠、主動播綠,充分利用空置地、邊角地建成各類公園107個,森林覆蓋率升至23.7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39%。建成全市首個以國家“海綿城市”理念試點建設的標誌性生態景觀——天河大觀溼地公園,全區海綿城市建成面積達60.4平方公里,達到建成區面積59.6%,其文化角獲評國家最美鄉村文化空間和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區內建成綠道152公里、碧道58公里,優化道路“花牆”“花帶”佈置,廣汕路花隨風舞,花城大道漫道花開,綠道串聯起公園、綠地,讓市民“出門見綠、移步入園”,繪就一幅“人在花中走,處處皆美景”的美麗天河畫卷。

全力推進增長。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增長,聚焦綠色化、低碳化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轄內企業小鵬汽車產品遠銷阿聯酋、埃及等“一帶一路”市場,2023年交付的電動汽車實現全生命週期減碳逾150萬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廣州草木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聲紋自動識別動物監測儀,廣泛運用於全省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研發的土壤污染治理穩定劑和鈍化劑廣泛用於全省土壤污染治理實踐。廣州市萊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突破果膠國際技術壁壘,廣州楹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竹木材及秸稈等高效利用技術,實現資源高效轉化。

在戰力上聚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

充分激發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天河區雲集26所高等院校、43家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及多個重點實驗室,匯聚全市超三分之二頂尖人才,形成灣區生態文明創新“最強大腦”。全區全力推動農業、林業等領域技術創新,打造全國農科“硅谷”,省農科院研發的英紅九號系列產品暢銷全國,省林科院自主選育的溼加鬆等良種在廣東種苗市場佔有率超過90%。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走出來”,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謀劃建設華南農業博物館等3個生態科普宣教點、2個專類植物展示園;聯合華南國家植物園等多個科普基地,創新“生態文旅+”科普研學新業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與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攜手開展水鳥種羣監測保護和研究,實現生態監測調查與數據分析管理的一體化、自動化、智能化。

充分激發社會公衆參與熱情。天河區始終堅持羣衆路線,推動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在全市首創樹苗捐贈義務植樹,發動各界人士捐贈簕杜鵑苗1650餘株。營造全民治水氛圍,設立民間河長76名,成立“巡河護涌”志願者隊伍40支、“河小青”青年志願服務隊21支,一名民間河長榮獲2020年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稱號。積極引入社會力量,與企業共建360米珠江前航道碧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碧道亮點。2023年公衆對生態環境質量滿意程度達到95.93%。

隨着廣州建設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的嶄新篇章徐徐展開,在這片自然之美與城市活力交融的土地上,天河區正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爲契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努力在共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生動實踐中扛起天河擔當、作出天河貢獻。

文|記者 符暢圖|天河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