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88名教師 深入企業 實戰蓄能

爲全面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和社會服務能力,學校積極開展2024年教師赴企業實踐鍛鍊,掀起了一股“深入企業,實戰蓄能”的熱潮。2024年暑期,共計88名教師踏上征程,深入各行各業一線,將理論知識與實戰操作深度融合,錘鍊“硬功夫”,砥礪“真本領”,爲教學改革注入強勁動力。這是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落實“五金建設”中的“金師”培養的主要舉措,更是學校積極響應社會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建築設計學院匠心築夢,古韻新生“在古建築設計之旅中,將匠心獨運帶回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碰撞。”——劉琳

7月18日至8月25日,劉琳老師在湖北中瑞建築有限責任公司親歷了古建築設計與建造,開啓了一段融學術於實踐之旅。她參與坪壩營景區古建牌樓設計,在實戰中錘鍊技藝。劉老師深感,教師下企業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理念的革新。她計劃將實踐所得融入課堂,讓學生走出象牙塔,直面行業挑戰。此次實踐,不僅豐富了劉老師的教學資源庫,更爲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鮮活案例,展現了教師服務企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積極姿態。

建築工程學院科技引領,智建未來“科技重塑建築行業,我們要將前沿視角轉化爲教學的寶貴財富。”——金芳華

7月30日至8月25日,金芳華老師前往武漢華中科大土木工程檢測公司,實戰參與武漢市軌道交通新港線一期工程,專注於區間盾構段的精細巡視與監控量測。從支護結構的穩固性到施工工況的動態變化,再到周邊環境與監測設施的全面把控,她以嚴謹的態度確保每個環節精準到位。更爲重要的是,金老師將這段寶貴的實戰經驗轉化爲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入更多企業實際案例,旨在培養既能紮根理論又能駕馭實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爲行業輸送新鮮血液。

市政工程學院支架爲基,築夢橋樑“我們不僅要掌握核心技能,更要以行動詮釋職教精神,激勵學生勇攀技術高峰。”——姜海豔

7月15日至8月25日,姜海豔老師前往漢陽市政開展企業實踐,專注於盤扣式支架技術的實地研習。這一前沿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橋樑、建工、水利、地鐵及隧道等關鍵領域。通過親手操作,姜老師掌握了這一高效、安全、靈活的支架系統的精髓,並對創新支架設計方向有了新理解。在實踐過程中不僅個人技能得到了顯著提升,更爲漢陽市政的技術創新與發展貢獻了寶貴的智慧與力量。此次實踐,姜老師以服務企業爲宗旨,將職教精神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她不僅是一名學習者,更是一位傳播者,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信息與設備工程學院智啓未來,碼動世界“打開教學的新視野,讓理論與實踐在智能科技的浪潮中緊密相連。”——徐華

7月15日至8月25日,徐華老師前往武漢東方瑞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展實踐鍛鍊,擔任人工智能工程師,投身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及機器學習平臺構建等前沿項目。他成功優化文本分類系統,並創新開發安全帽檢測算法,顯著提升企業智能化效能。與資深工程師並肩作戰,徐老師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更掌握了行業前沿技術,深刻體會到團隊協作的強大力量。展望未來,徐老師將秉持“實踐出真知”的理念,致力於將企業實戰融入課堂,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爲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建築管理學院智慧管理,精準施工“現代信息技術與建築施工深度融合,課程改革與專業建設更應緊扣市場需求,我們要爲培養未來工程管理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李娜

7月25日至8月25日,李娜老師赴中國一冶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市長江支流府澴河出口河段綜合整治工程開展實踐鍛鍊。她不僅參與了施工圖會審、施工方案編制等核心工作,還親身體驗了基坑驗槽、分項工程驗收等施工關鍵環節。李老師通過專業知識爲技術升級與項目推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爲職業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與啓示。此次實踐,也讓李老師直觀感受到企業項目管理的嚴謹與高效,並深刻理解了施工企業崗位職責及用人標準。她表示,教育需緊跟行業步伐,課程改革與專業建設更應緊扣市場需求。

物流管理學院鏈動未來,智慧物流“綠建智慧供應鏈的藍圖爲物流管理專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推動了整個物流行業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綠色化進程。”——曹愛萍

7月29日至8月23日,曹愛萍副院長深入湖北海天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大家居產業,從產品知識到產業鏈核心崗位進行全面學習調研。不僅構建了綠建智慧供應鏈專業羣組思路,更通過產教融合,提煉出典型案例,爲企業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思路。這場實踐之旅,不僅爲學院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更爲企業帶來了實質性的服務與支持。通過深入瞭解企業需求,爲企業量身定製解決方案,促進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充電正當“夏”,不負好“暑”光企業實踐是學校提升教師職業素養與專業實踐技能,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這個夏天,教師們用汗水澆灌希望,以實踐書寫未來,不僅收穫了專業技能的提升,更將這份寶貴的經歷轉化爲教學的創新動力。學校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拓寬教師實踐路徑,推動更多的職教工作者深入企業一線,以技術爲橋樑,以實踐爲舞臺,共同推動行業進步與社會發展!(通訊員:張思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