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好洱海清波 繪就一幅山清水秀的大美畫卷

洱海生態廊道。(資料圖片)楊繼培攝

“洱海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優良水平,湖體透明度提升至2.29米,一度消失的‘水質風向標’海菜花重現洱海,保護治理成效受到社會各界認可,得到各級媒體點贊……”2024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上,大理州委主要領導向與會嘉賓們介紹,洱海保護治理經驗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

十年來,大理幹部羣衆堅持科學治湖、系統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協同發力,形成了湖泊保護治理的“洱海經驗”,在洱海流域繪就了一幅天藍、水清、岸綠的大美生態畫卷。

科技賦能

洱海保護實現精準治理

走進大理州智慧洱海監管指揮中心,一眼便能清晰地看到“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平臺的管理後臺。指揮中心的智能感知、數據中心、決策支持、協同管理、信息服務、業務應用六大功能模塊,實現了數字技術與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洱海保護治理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覆蓋洱海全流域“天空地”一體化的智能感知網,實時收集水質、雨量、氣象、“兩污”設施運行等海量監測數據;水環境大數據和機理模型體系可以依據各種數據,定量分析洱海未來7天的水質發展趨勢,並適時開展預警響應……

2024年,“數字洱海”成功入選首批50個數字中國建設典型案例。

十年間,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終將科學治湖、精準防治貫穿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編制印發了《洱海保護治理科學技術研究規劃(2020—2025年)》,持續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國內一流高校院所的科研協作,組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徐祖信,國際宇航研究院院士劉永定,國際湖泊治理專家孔海南等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隊,建立健全科研統籌和專家會商工作機制,依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洱海“科技小院”和專家工作站等平臺,持續深化洱海水質、水環境、水生態變化規律研究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流域截污治污等重點難點科技攻關,爲提升洱海水質、改善洱海水環境、修復洱海水生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觀測數據顯示,近年來,洱海整體的水質透明度一直處於優良水平,特別在近三年,達到了二十年來的最好水平。水質透明度的提升爲洱海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長封吉猛介紹。

系統施策

長效機制效應日漸凸顯

洱海生態系統涵蓋溼地、水域、岸線及周邊山地等多個組成部分,洱海保護治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和長期戰略任務,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爲功。

十年來,大理州委、州政府堅持系統治湖,從截污治污、提升入湖水質、解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修復流域生態等方面統籌推進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據統計,“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約472億元,先後實施了“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六個兩年行動”和“九個三年精準提升行動”,持續推動洱海保護治理實現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態之治”的轉變。

“當前,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處理廠、5743公里截污管網,初步構建起覆蓋洱海流域的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通過實施入湖河流生態化治理,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通過對沿湖15米範圍內的1806戶實施生態搬遷,建成129公里環湖生態廊道,爲洱海構築起物理隔離的綠色生態屏障;通過實施海東面山綠化5.8萬畝,建成溼地4萬畝、各類庫塘307座,洱海流域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州洱海管理局局長趙國龍介紹說。

十年來,洱海保護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洱海水質穩定保持優良水平,沒有發生規模化藻類水華。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兩次入選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見成效典型案例,洱海流域生態產品價值覈算報告通過省級審覈,洱海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

法網護水

流域發展增添法治動能

洱海保護治理,既要堅決截住污水、管控污染,更要着眼洱海長治久安和流域綜合治理。

大理州始終堅持依法治湖,不斷織牢織密洱海保護治理的法網,把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貫穿於洱海保護治理全過程。先後5次修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科學劃定洱海湖濱生態紅線和湖泊生態黃線,把洱海流域劃分爲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衝區和綠色發展區,構建了富有特色、系統完備、結合實際的洱海保護法規體系。

州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楊明芳說:“新修訂的《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了公益訴訟的權利,細化了公民和法人在洱海保護治理中的責任和義務,加強了對建築行爲和排污方式的管控,爲洱海的高水平保護和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

十年來,全州各級各部門充分整合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對違法排污、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爲進行嚴厲查處,洱海流域共查辦違法排污、未批先建、不正常運行污染治理設施等環境違法案件668件。通過深入開展執法普法宣傳,全社會洱海保護意識和環境守法意識顯著提升,生態環境違法行爲得到有效遏制並呈下降趨勢。

共建共治

洱海保護凝聚全民力量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雲層,灑在波光粼粼的洱海湖面上,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的灘管員嚴炳其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打撈死亡水草、清理湖岸……

“我做這個工作已經十年了,負責管理的湖岸大約7公里,儘管工作比較辛苦,但每天看着乾淨、清澈的水面,心裡更多還是高興和欣慰。”在嚴炳其看來,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每個人都應該是洱海保護的參與者。

在全力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中,大理州委、州政府進一步發揮人民羣衆主體作用,注重發動環保企業和環保人士,成立“洱海保護與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把每月第一個星期六設立爲“洱海保護日”,定期組織開展洱海保護志願服務、科普宣傳,暢通羣衆監督舉報渠道……通過廣泛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構建形成了以政府爲主導、企業爲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保護優先、綠色發展”“洱海清、大理興”的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十年來,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羣衆的不懈努力,洱海水質、水環境、水生態“三位一體”正逐步改善,在全民參與洱海保護治理的生動實踐中,大理各族人民的“母親湖”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朱蕾 楊鈺潔 劉泉 張洲 杜偉)

來源:大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