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好建好糧食生產命脈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現代化灌區建設。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413萬億斤,這是我國糧食生產連續9年站穩1.3萬億斤高基點上實現的新突破。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既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關鍵舉措,也是保障糧食安全、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水庫、河道、堤防、灌渠等水利設施是守護農田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農田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功能的基礎工程。近年來,各地區農田灌溉排水體系進一步完善,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與資源利用效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可靠支撐。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建成泵站、機井、塘壩等各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200多萬處。截至2023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6億多畝,全國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從2014年的0.530提高到2023年的0.576。目前,我國耕地灌溉面積達10.75億畝,在佔全國不到60%的耕地面積上生產出全國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這意味着我國在農業用水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實現了灌溉面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加,爲把飯碗端牢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堅實基礎。

政策出臺、財政資金支持,爲建設和完善農田水利設施保駕護航。2022年,水利部辦公廳和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明晰農田水利設施管護責任、健全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機制,全面提升農田水利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2024年,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安排中央資金超過1000億元,對1300多個灌區實施現代化建設改造項目,持續夯實糧食安全生產的根基。

不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資金投入不足、農民參與度低、管護和維護不到位、監督機制不完善、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對此要針對性解決問題,以更好發揮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服務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功能。

設立資金預算,確保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有充足物質投入。各級政府部門要在財政預算中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予以規定,並實事求是確定建設範圍和優先次序,合理安排年度建設任務。在安排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時要專門設立“小農水”專項資金,解決好“小農水”投入不足的問題。

建設管理並重,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長效管護機制。完善管護制度,明確管護範圍、內容、標準,落實專門人員、經費保障,加強日常巡查、維修和養護,把農田基礎設施建後管護經費列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同時,要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加入,構建資金來源多元格局。

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做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護監管評價。各級政府部門要完善監管制度、標準和規範,並對設施管護和監管情況進行評估,開展管護工作年度考評,考評結果作爲下一年度灌區改造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推動各項責任和監管制度落到實處。

注重區域協調,促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均衡發展。各級政府要建立跨區域管理機制和差異化政策,根據地方實際條件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東西部地區的技術轉移、信息共享和資金支持提升欠發達地區建設水平,建立科學的水資源調度機制確保合理分配並優先保障重點灌溉區,推動各區域可持續發展。 (作者:陳東瓊 張遠向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