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首屆臺鐵董事的歷史感
臺鐵公司剛滿週歲,引發許多檢討,但多半放在財務面,似乎想以改組後降低虧損當作成立公司的評價。公司把虧損歸咎給卅年未調票價,交通部答覆,春節後同意臺鐵提出票價調整,似乎大家把公司的成敗和票價調整綁在一起了。是嗎?臺鐵調整票價是爲了救公司財務嗎?是爲了挽回公司週歲表現不力的顏面嗎?
卅年來重審票價,最大的不同,顯然是臺鐵公司化;新組織關係中唯一的變化,是臺鐵有了董事會。今年,面對盼望許久的票價調整案,請問新組織的老闆、首屆董事諸位:你們怎麼看待票價案的目的,新公司該提報什麼內容?
首先,還是請董事會莫忘初衷,扣緊臺鐵爲什麼要改爲公司營運?鐵路局時代,預算收支不平,主管機關想給多點補貼或要銀行多貸款,不過是預算爭奪中偶然的行政處置,沒有人在乎運量、在乎服務水準。「兩事故」後總統宣示二○二四年元旦公司要掛牌,是要藉公司化的效率來改進服務(和安全),再從增多乘客提升獲利。怎麼今天公司只計較用票價補虧損?你們忘記乘客、忘記爲什麼成立了?
臺鐵公司首屆董事的諸賢,你們不是應該秉持初衷,要求經營團隊提報票價,就是要擴增運量?諸位是公司決策者,不可再依傳統當一枚無聲的橡皮圖章。
其次,面對全世界政府部門對公共運輸乘客寧用低票價,而另編補助款的大趨勢,分析營運成本、找客觀費率不算大本事。往年所謂提審票價,不過是「會計版」攻防,談不上運輸機構營運建議。票價審議的核心,是臺鐵運量估算後,政府願意補貼的金額。難在政府補多少、國民出多少,依然足以吸引配合淨零、綠運輸的乘客持續成長。
而這種對乘客行爲的觀察,以及臺鐵服務競爭力的判斷,相信只有臺鐵,也只應該是臺鐵人,自己纔算得出來!過去審議票價,從來不要求臺鐵局回答這個理應最專業的問題,把攸關臺鐵運量和國家減碳表現的大決定,改交政治的一念之間。
今天,趁着有武功的臺鐵人還在,決策的董事諸君,要不要鼓舞你們的經理同仁,提出真正的「運輸版」票價方案?進而,基於「卅年沒調,實在該漲」的心態,其實還是因循,只是「補償過去」,並不可取。這一次提報票價,首屆董事諸君,要不要「擘畫未來」呢?
今年審議票價有兩個前所未有的契機。一方面,政府諸多概括承擔下,新臺鐵公司的成本結構比臺鐵局行政時代要單純;另ㄧ方面,補貼公共運輸如TPASS已是大勢所趨,補助款和通勤族成長的車票營收,基本上底定了臺鐵營運。首屆臺鐵董事大可以放棄過往補償導向的票價方案,而改爲提報市場導向的策略。例如從TPASS整合出高優惠轉乘套票,又如針對休旅市場提出季節高彈性票價等等。
卅年不審票價,是歷史的荒唐;成立公司彌補兩事故,是歷史的反省。首屆臺鐵董事諸君,應提報有運輸價值的票價方案,請你們寫下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