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難治不好 非關生理!恐是這疾病造成
呼吸困難是許多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的症狀,也可能出現在健康者,例如有強烈情緒時或高強度活動後。(示意圖/ Shutterstock )
吸困難是主觀的關於呼吸的不舒適感受。呼吸困難是許多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的症狀,也可能出現在健康者,例如有強烈情緒時或高強度活動後。在醫療情境中,呼吸困難是僅次於背痛和疲勞最常見的主訴。急性突發的呼吸困難可能暗示有需要緊急處置的疾病,也可能是會自行緩解的短暫狀態;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通常帶給呼吸困難者極度不舒適的感受。診斷呼吸困難的原因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上述器官系統的疾病,呼吸困難也跟心理狀態密切相關。舉例來說,呼吸短促和窒息感是恐慌症和恐慌發作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的症狀之一;而焦慮症是患有呼吸系統疾病者最常見的精神疾病。
●醫學上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是什麼?
呼吸困難的生理機轉涉及中樞神經系統、肺臟和呼吸道、胸壁等複雜的交互作用,而認知和情緒因素也會影響呼吸困難的感受。過去有許多文獻指出自陳呼吸困難的程度與病生理的發現可能有差異,舉例來說,同樣程度的呼吸道狹窄在不同個體的呼吸困難程度會有很大差別。
「醫學上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指的是當病人有呼吸困難的感受、伴隨焦慮和過度換氣、但沒有潛在心肺問題足以解釋其呼吸困難。醫師遇到「醫學上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時,可能會安排病人接受更多的檢查以避免遺漏可能的生理疾病,但經常不會得到明確結果。曾有研究探討病人關於呼吸症狀之陳述和診斷的相關性,發現相較於喘鳴、咳嗽有痰、心悸等面向的描述,呼吸費力、情緒相關的呼吸困難(例如氣堵在胸口喉嚨、胸口緊)、身體刺痛感、焦慮等面向的描述與「醫學上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較爲有關。然而以上陳述並非唯一的診斷依據,還需要一併考量病史、理學檢查、實驗室或影像檢查發現進行評估和診斷。
●心理機轉會影響病患對症狀的感知
心理機轉又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於呼吸困難的感知呢?情境、過去的生病經驗、記憶中的疾病基模(關於疾病的概念)、性格、負面情緒,都會影響人們在特定情境是否感到呼吸困難。
關於情境對呼吸困難的影響,一項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的研究顯示,運動時聽音樂者比起聽隨機噪音或處在無聲狀態者,能夠承受的運動負荷量較高且自評較不費力,可能與外在訊息減少對內在身體感覺的注意力有關。而透過學習和記憶的機轉,當人們接受到模糊的身體訊號和環境線索時,會和過去的經驗及既有的疾病概念進行對照,進而影響症狀的歸因、身體感受的強度,甚至產生其他症狀。舉例來說,若病人曾有親人因爲心肌梗塞接受緊急醫療,很可能在呼吸不順時,因爲回憶起此一事件而憂心自己是否有類似情況,進而加深呼吸困難的感受;又或者是病人在年幼時有氣喘,一旦發作爸媽便焦急地尋求治療,時隔多年有呼吸緊促感時,病人可能會聯想是否爲類似的病症而格外不安不適。另外有研究指出,具焦慮特質者和較容易感受到負面情緒者,呈報症狀較多;而有「醫學上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者比起因明確身體因素而呼吸困難者,呼吸困難的強度和頻率較高,焦慮程度也較高。總而言之,雖然是類似的身體情況,不同人、在不同時空背景、根據不同資訊,對於身體情況的感受以及呈報的方式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心理處遇可減少病症帶來的困擾
面對「醫學上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醫師除了確認病人最主要的擔憂(例如該症狀是否代表特定嚴重疾病)、透過詢問病史和身體檢查瞭解症狀的本質,也可能進一步探詢病人童年經驗和生病經驗、討論目前的心理社會困難、評估是否有憂鬱和焦慮症狀,並思考是否可能有一些情緒壓力以身體症狀來呈現。醫師除了安排檢查尋找症狀的根源、試圖讓病人安心,也會權衡更多的檢查和治療是否可能帶來傷害,並和病人討論前述的考量。若醫師轉介病人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診,並非代表醫師不相信病人的症狀,而是希望透過心理健康專業的協助減少症狀對病人的困擾。除了依照醫師指示接受藥物等治療,呼吸技巧的學習、視身體情況許可恢復平時活動、放慢步調放鬆身心,都可以改善和預防呼吸困難;如果對於這些方法有所疑問,建議與醫療人員諮詢討論。
本文轉載自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