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專欄》反思兩岸仇恨教育

(圖/微博)

今年9月,對岸發生3個月內第二起日籍兒童遇襲身亡的案件,引發大陸內部輿情和中日之間的外交拉扯,至今餘波未平。近日,民進黨立委林宜瑾在立法院呼籲臺灣警惕大陸的仇恨教育,認爲日童慘死是大陸部分民衆用暴力手段宣泄他們被教導的國仇家恨的結果。閣揆卓榮泰不僅與之一唱一和,還上綱上線指責北京用仇恨來教導人民、窮兵黷武,終將遭受世界歷史的唾棄。

考慮到國內外情勢之嚴峻複雜,大陸人口之規模龐大,社會上出現民粹思潮與仇外情緒並不令人意外,但是民進黨政府聲討大陸「仇恨教育」就屬借題發揮了。與其渲染對岸的「仇恨教育」,不如反思臺灣有沒有「仇中教育」。

先看日籍學童遇害案件。大陸官方將其定性爲「個案」,承諾將依法調查處理,同時公開否認中方存在所謂「仇日教育」,希望日方冷靜理性看待此案。的確,從6月蘇州案件中拚死保護被害人的胡友平被評爲「見義勇爲模範」,到9月深圳案件後不少當地市民到日本人學校門口獻花,再到大陸網路平臺近期集中打擊挑動中日對立的極端民族主義言論,種種跡象表明仇日情緒並非大陸社會的主流,更不是所謂「仇恨教育」的結果。

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兩起殺害日本未成年人的刑案在內,大陸惡性案件時有耳聞,原因錯綜複雜,不可一概而論。事實上,今年「十一」前夕,上海就發生了一起中國人在公共場所無差別殺人的案件,顯然不能歸咎於「仇恨教育」。所謂「仇恨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曲解了大陸的愛國主義教育。根據今年元旦開始施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法》,愛國主義教育並不意味着排外或者仇外教育,相反該法第九條規定「應當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堅持理性、包容、開放,尊重各國曆史特點和文化傳統,借鑑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因此,民進黨議員和官員以「仇恨教育」攻擊大陸是過頭了。

再看兩岸關係中的「厭臺」情緒。2021年12月,時任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大聲疾呼大陸網友要做到「反臺獨,不反臺灣」。這一方面說明「無臺不獨」的論調在大陸網民中很有市場,但另一方面也證明大陸官方仍然主張爭取臺灣民心,希望導正「厭臺」輿論。最近,臺灣影星吳慷仁在大陸社交媒體慶祝「十一」,結果由於沒有提到「祖國」二字遭到一些吹毛求疵的網友圍攻。陸委會第一時間義正言辭消費這些臺灣藝人。倒是大陸方面沒有進一步刺激輿情。其實,吳慷仁寫下的「祝福錦繡中華」表明他認同中華民族,這在兩岸都是站得住腳的。

相比危言聳聽的大陸「仇恨教育」,臺灣的「仇中教育」恐怕纔是問題。民進黨政府長期推動「去中國化」教育,不斷煽動臺灣民衆對大陸的不滿情緒。一些綠媒更是妖魔化大陸,在臺灣社會着力營造「仇中」的氛圍。由此導致的結果不僅是臺灣內部分裂,而且兩岸民意陷入敵意螺旋。有人將臺灣陸客銳減歸咎於北京的限制,其實即使全面放開,當年陸客蜂擁而至的勝景也難以再現。原因很簡單,陸客境外遊的選項有很多,爲什麼要去一個「仇中」情緒濃烈的地方呢?因此,民進黨一邊指責對岸「仇恨教育」,另一邊卻被自己的「仇中教育」所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