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實踐團隊研發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用AI助力非遺傳承

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頁面展示

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譽爲文字的"活化石",並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其當下傳承面臨困境。今年暑期,華東師範大學一支社會實踐團隊來到雲南麗江,聯合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依託語言文字基礎理論與多種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研發併發布了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

該系統以東巴文字理論研究爲支撐,基於東巴文化研究院提供的大量圖像和語音數據,綜合採用圖像處理、深度學習、大模型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初步實現了東巴典籍的智能識別與誦讀功能。"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的成功研發,是智能教育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一次有力支持。系統爲東巴文字的識別、翻譯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持,加速這一古老文字的深層含義得以在現代語境下重新解讀和傳播。"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愛民說。

東巴文是納西族的獨特文字,擁有1400多單字。字符的多樣性和非標準化等特點使得它的數字化之路複雜且充滿挑戰。周愛民回憶,2021年11月,應周青老師邀請,他第一次訪問麗江。"親身體驗到燦爛的納西族文化以及面臨失傳的東巴文字,我深刻體會到保護併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責任。"

隨後的三年裡,華東師範大學與麗江師範學院深度合作,協同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共同研發出東巴古籍智能翻譯系統,編寫了面向青少年和對東巴象形文字感興趣的讀者的《東巴文象形文字讀本》,並開發了一系列東巴文傳承教育課程。《東巴文象形文字讀本》系列書籍和東巴文傳承教育系列課程則助力東巴文在麗江當地中小學和麗江師範學院中進行傳播和教學,爲東巴文化的傳承與普及搭建了橋樑。這些教材和課程不僅爲公衆提供了學習東巴文的便捷途徑,也爲東巴文化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暑期,實踐團隊還圍繞前期開發的《東巴文象形文字讀本》和《東巴文傳承教育課程》在當地小學開展實地授課,調研了新形態教材在課堂中的應用情況,並進一步探討了課程和教材的後續完善與發展。實踐團隊還開展多次主題分享和學術研討等活動,深入調研多個東巴文化場館。

"教育+AI,並非簡單的加法,而是激發幾何級數的增長。它象徵着教育領域的深度革新,將人工智能的強大能力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爲傳統學習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周愛民表示,本次社會實踐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它不僅展示了智能教育學科的優勢,更昭示了科技創新在推動文化傳承中的巨大潛力。

"希望能夠運用自己所學,讓更多的人知曉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社會實踐團隊成員賈博文說,"青年要到新天地中歷練成長,計算機專業學子更是肩負着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我們要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用科技的力量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由華東師範大學牽頭對口支援建設,是教育部"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重點支持院校。今年6月,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成功升格爲本科院校,並更名爲麗江師範學院。目前,華東師範大學與麗江師範學院從科學研究、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探索協同提質工作新範式,攜手共促地方院校培養能力提升。

作者:吳金嬌

文: 吳金嬌圖:華東師範大學編輯:儲舒婷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