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好協同育人同心圓(微觀)
吳 月
教育孩子時,如何協同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力量,形成“1+1+1>3”的效果?
在福建福州屏東中學,學校攜手周邊社區、單位打造了一個各有側重、互相配合的“幸福教聯體”,形成新的育人格局:社區搭建志願服務等課外活動平臺,舉辦親子運動會、設立“社區家長學校”;家長結合自身職業開設家長班會課,進行環保教育、安全教育、誠信教育等;學校邀請社區工作人員與家長到課堂聽課、查看送餐品質,並根據反饋研討改進。學校、家庭、社區同步同向發力,爲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構建協同育人格局,成立“教聯體”是有效抓手。2024年底,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提出力爭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隨着教育理念的進步、教育資源的豐富,探索更有效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不僅必要,而且可能,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
建立“教聯體”,目的是整合與學生健康成長、安全管護等育人責任有關的各類主體,更好地凝聚家校社協同育人合力。這意味着,“教聯體”不能是家校社的鬆散聯合,必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一方面,要統籌調動更多社會育人資源,配合學校教育,服務學生成長。另一方面,要探索可行的溝通和工作機制,搭建常態化育人平臺和活動載體,讓家校社有效參與其中。
發揮“教聯體”作用,要注重內在融合,着力強化責任、資源、空間等方面的聯動。一些地方已在開展積極探索。重慶渝中區成立協同育人工作協調組,面向家長等開展問卷調研,針對“教聯體”各成員單位梳理責任點24個、細化工作職責40條;黑龍江牡丹江市實行家校雙向評價,家長可向學校提出意見建議,學校可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進行評估指導;湖南長沙市雨花區育新小學列出需求清單,與各部門單位對接,繪製“資源地圖”……明確各自責任,發揮各自優勢,打通校內校外、線上線下,不缺位也不越位,才能畫好協同育人的同心圓,織密學生健康成長的支持網。
當前,中小學生“小眼鏡”、“小胖墩”、脊柱側彎、心理健康等問題較爲突出,各方都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讓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落實落地,就要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推動破解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比如,河南開封推動醫教互促、體教互融,設置“健康副校長”,參與學校衛生健康管理工作,講解中醫藥文化知識,幫助加強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浙江海寧西山社區建立“家庭點單、學校與社區聯合接單”服務模式,組建街舞、書畫等社團,豐富學生課餘生活……從具體問題切入,不斷豐富活動載體,有助於引導和促進各方協同合作,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相關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合作、同向發力,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以“教聯體”建設爲契機,進一步完善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定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更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