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華咖啡廳/熱情的觸發

文/Hyatt Pan

人要感覺舒服有兩種主要方式感官刺激、特定活動

「感官刺激」包括吃好吃的東西(味覺、嗅覺)、被別人按摩(觸覺)、看電視(視覺、聽覺)、用迷幻藥(刺激特定神經)等等的,而許多感官刺激是複合性觸發,比方接受別人稱讚,同時會觸動多種感官以及想像而得到快樂。「特定活動」則因人而異,比方運動、唱歌、爬山、打牌,每個人會因爲從事不同的活動、去觸動腦部與神經反應,得到大小不一的愉悅感,當然還有一些較少人會聯想到的包括罵人、家暴、耍大男人主義、擺出哀怨的表情等等也是,這些行爲雖然好像都是負面的,但當事人其實在「做出」這些行爲時會讓自己的感受較好,而成爲一種習慣性反應或動作。

所以除非你是某種自閉症或偏執狂、會無法控制自己一直去做某些行爲,否則如果你很認真地投入一項興趣,那你多半有一些訴求才讓自己熱衷地去做並會感到愉悅,比方你畫了一部漫畫,最終你渴望與他人分享甚至出版;或者你在車庫裡拼裝了一臺汽車,你就不用再倚賴大衆運輸而得到行動的便利。

對於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就是「熱情」,會受你的「個性、潛在判斷該事件可行性」及各種「心理因素影響,而每個人的熱情觸發點都不同,所以個人自身的興趣、喜好感受,無法輕易地傳達給另一個人或拷貝過去,而是不同的人發現彼此有同樣興趣後而物以類聚。

某些創業家會形容說:如果把自己丟到沙漠裡,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們都能想辦法求生,並在幾年後東山再起、成爲某領域的一號人物。這樣的創業家特質讓很多人感到自嘆弗如,覺得自己「過去從未有這種念頭、更別說還要在什麼領域闖蕩、追求卓越了」。但事實的真相是,這類創業家也有各自的熱情觸發點,也許他們沒有特別去着墨提出,但不論是對於金錢的渴望、對工作自由的渴望或對自身評價的渴望,差別只在於:

觸發點在環境條件差異下會有不同火花

觸發點在環境條件差異下會有不同火花。

比方:假設你對於做菜很有熱情,從小喜歡看烹飪節目,對於美食很有想法或天份,但當你在嚴謹家教升學環境中,父母絕不允許你做跟課業無關的事,那很可能你就一直順從父母的指示而不斷念書、考試,然後做其他工作,這一生是否有機會可以接觸到烹飪的領域甚至發揮這方面的潛能則無法預測。如果你在某個時間點遇到特殊機緣,讓你可以走向職業烹飪的路,你或許就能把興趣當工作。但如果你只是某幾次家政課被老師稱讚很有天份,雖然因爲老師可能是知名大廚而讓你覺得特別開心,可是下課後你仍迴歸原本生活,那這樣的小插曲似乎就不足以讓你轉向其他的人生道路。

每個人對於機緣的需求大小不一,如上面所說,「個性」、「潛在判斷該事件的可行性」及心理因素是影響你投入程度的關鍵

比方如果你的個性就是害羞呢?當一大羣人在你身邊時你就害怕而無法好好表現?那你可能需要一個密閉的創作空間、不受打擾地去慢工出細活。

或者如果你的個性就是追求完美,覺得作品沒有到自認無暇的程度就不敢拿出來?那你可能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雕琢、並非要先讓許多專家檢視通過才放心。

當從原本的環境跳到另一種路線時,會面臨無數的未知可能性,多數人會因爲無法預想後果而不會這樣做,這是一種生存本能,否則要是大家想到什麼就做什麼,那就沒有任何事情能持續下去了。雖然有許多種個性特質會阻礙一個人的行爲,但這可以透過「認知上的調整」而改變,比方現在要是拿刀架在你脖子上,要你跟爸媽說你一定要追求自己的興趣、要去學習相關專業,你難道敢說不嗎?或者你現在突然只剩下人生最後一星期壽命,你還會說要等一切都就定位纔敢追求什麼嗎?

你可能就豁出去了吧!想去哪裡、想吃什麼、想跟誰告白、想買什麼,通通都去做了。

要改變認知有三種方式:

1. 被別人拿刀架在脖子上。2. 找到自己的觸發點。3. 環境式壯膽。

1. 被別人拿刀架在脖子上。2. 找到自己的觸發點。3. 環境式壯膽。

1. 被別人拿刀架在脖子上。

1. 被別人拿刀架在脖子上。

這泛指各種「強迫性給予舞臺」。比方婆媳問題中被欺負的媳婦永遠不敢吭聲,老公也懦弱不敢保護她,現在有人綁架她的小孩,說「如果妳現在不去反抗婆婆,我們就撕票!」請問這個女生敢不敢去找婆婆吵架?應該敢吧,況且她會把累積的怒氣都一次爆發,因爲她「已經被斷了後路」且「她本來就認爲自己不應該被欺負」。

請注意!這跟「破釜沈舟」是不一樣的,破釜沈舟是指處境艱難而讓人努力去求生,但這裡說的是「強迫你去做一件你本來就很想做的事」:

─ 你很想擺脫痛苦?─ 你很想提出建言?─ 你很想進行改革?─ 你很想離職創業?

那很簡單,只要有人拿刀架在你最在乎的人脖子上、要你去做,你應該就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了。但實際情形是,社會上並不會有這種機緣「強迫性慫恿」讓你可以壯膽,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藉口」去拖延:

─ 等我賺到30桶金、繳完車房貸、退休後再看看吧。─ 等我現在手邊的事情忙完了,有空再來想吧。─ 等我看完這系列電視劇,再來專心準備吧。─ 等我小孩長大後再來思考離婚吧。─ 等我睡醒後再說吧。─ 等你打來吧。

於是大家就都先日復一日的看電視、上下班,等待有一天會出現一個人拿槍抵着自己的腦袋、讓自己去完成什麼,但既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第二種覺悟:

2. 找到自己的觸發點。

2. 找到自己的觸發點。

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行動觸發點爲何,因爲我們的人生模式前期都順從大人的指示去念書,然後按照父母的計劃去安排人生,可能有些人會叛逆、有些人會走偏,但這跟觸發點無關。

觸發點是:讓你想要豁出去的原因

─ 大師說你超有天份,一定要繼續去深造。─ 別人瞧不起你,你憤而決定證明自己─ 喜歡上一個人,爲愛走天涯。─ 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 只想過富裕的生活。─ 喜歡看存款數字。─ 希望光宗耀祖。─ 看書受到啓發。─ 憤怒、嫉妒。─ 痛恨專制。─ 覺得爽。

等等的各種原因都有可能讓你決定要做一番大事,但每種觸發點對於不同的人效果也不同,很多人即使被稱讚很有天份或很有潛能,也不一定願意踏上進修的道路,或者很多人即便看了各類的勵志書籍,也不會有所領悟或改變。因此不論主動或被動,當發現了自己的觸發點之後就要「努力記住」並儘可能讓自己沈浸在這種狀態裡,否則一切就會變成中年遲暮後回憶過往覺得「自己也曾經差點能做些什麼」的遺憾,那都只是一場空,而不能證明任何事。

3. 環境式壯膽。

3. 環境式壯膽。

人常常在歡慶式的場合會比較大膽,比方一般人喜歡跨年晚會、舞會、派對的現場感覺,覺得好像會有什麼不一樣的事情發生而感到很亢奮,或者有些女生在夜店喝了酒、大家慫恿一下,就跑上臺去跳熱舞或找陌生人熱吻了,但這種壯膽沒有指向性,就是即便你很亢奮、做了些狂熱的舉動,後續也沒辦法促使你未來去從事什麼或借用到其他場合。

有些人臉皮厚,要他去做什麼事情、拜訪什麼人、在人羣中吆喝叫賣他都敢做,但有些人面子薄,非到「全部人都列隊歡迎他、拱他上臺」的話,他絕對不會做任何非常態的舉動。這個因素也成爲個人覺悟或發跡早晚的差異。有些人後知後覺,年紀大了或受過歷練以後纔開始較有膽子或有個人意見。

很多人常講一句話:「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居然會從事...」。

也就是你能不能有一天突然發現「我原來根本就可以去做這件事」而也「決定去做了」,會成爲你能否踏上追尋自己有興趣事物的最大關鍵。

人的思維就像是電腦灌入的軟體程式,從小開始,父母一條條口頭指令輸入到你的腦海,並用「身教、家庭氣氛」讓你模仿、習慣,如果你的父母本身熱愛閱讀、個性活潑、交友廣闊,又會做生意、經營公司,並把這一些知識都傳給你,那你的確是有可能比其他小朋友擁有更多優勢去追尋自己的方向。

而只要回憶自己成長環境你就會知道,絕大多數父母並不是很懂感情、很懂生活或很懂教育才當父母的,所以大家長大後腦海中都有難以割捨的負面影響。很多人曾試圖跟自己的父母去解釋什麼、去影響他們,但最後發現:一.點.用.處.也.沒.有!

因爲他們不是你,跟你的觸發點就不一樣,你或許是因爲愛上一個人,想讓自己配得上對方,而努力去打拼,但你父母可能習慣當怨偶,永遠也不懂什麼是真愛,那你能期望他們會了解什麼呢?而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不論創業、鑽研興趣、研究學問,都只是蜻蜓點水的沾一下、摸一下,那最後成就會很有限;如果你一邊做自己的事,還要一邊顧慮父母、長輩、其他人的干擾或反對,那還不如就放下這些外務,專心過原本的生活就好,因爲沒有全力以赴的創業,都只是在胡鬧。

「那該怎麼辦!難道爲了夢想要跟他們決裂嗎?」你問。

如果你真的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喜歡的日子、並用這種方式活下去,甚至闖出一片天,但那些人又不想跟你一起」,請問你有什麼理由非要牽掛着他們?你的數學能力、你的夢想、你的摯愛,跟他們又不一樣不是嗎?誰規定一定要大家都跟你過一樣的生活呢?如果他們喜歡原本的模式生活,你又爲何要去扭轉他們呢?只是,當然他們也沒什麼理由非要去扭轉你就是了。

如果你心中有什麼夢想,那就找到你的熱情觸發點,割捨掉那些阻礙,然後全力去做。因爲你絕不知道,如果有一天達成夢想,你是不是能給更多其它人好的影響,這些人也許會更渴望着你的啓發、仰賴你的貢獻,到那時,你曾經在乎的那些小打小鬧人生包袱還有任何意義嗎?

So follow your dreams!~from "Rock Star", 2001

--

原文發表於<華華咖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