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海鷗》上演沉浸式觀演重塑經典
在秋風送爽的9月,北京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歌劇院內,一場關於夢想、愛情與現實的深刻對話悄然上演。由著名導演易立明執導的話劇《海鷗》於9月14日至21日,用六場精彩的演出重新詮釋了契訶夫這部經典的四幕喜劇,不僅是對原作的一次致敬,更是對當代劇場形態的一次勇敢探索。
《海鷗》作爲契訶夫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自1896年問世以來,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主題思想,成爲戲劇史上的不朽之作。此次中央戲劇學院現代劇本創作研究中心與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合作打造的《海鷗》通過全新的翻譯與演繹,讓這部經典之作煥發新的生命力。
爲了讓這部經典更加貼近當代觀衆,研究團隊和導演易立明對劇本進行了重新翻譯和解讀。“契訶夫的語言風格並非抒情散文詩,而是一隻鋒利的牛虻,直戳人心。”易立明強調,“我們的翻譯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轉換,更是從戲劇學的角度,力求保持契訶夫原作的精神內核,同時讓語言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審美趣味。”這一努力使得觀衆在欣賞《海鷗》時,能夠更加流暢地理解劇情。
“契訶夫的戲劇不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戲劇,它有着獨特的節奏和氛圍,需要觀衆與演員在同一個空間裡共同呼吸、感受、歡笑和思考。”易立明表示,“今天的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他們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他們渴望參與,渴望與舞臺上的人物產生更深的情感連接。因此,我們這次在舞臺設計上做了大膽的創新,將觀衆席變爲劇中的‘湖’,成爲劇中世界的一部分。”
爲了實現這一理念,劇組對舞臺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拆除了部分觀衆席座位,使得舞臺與觀衆席之間形成了一條真實的“路”。一隻巨大的海鷗懸掛在觀衆席上方,成爲連接現實與戲劇世界的紐帶。這種獨特的舞臺設計,讓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衆可以看到一個與傳統鏡框舞臺截然不同的開放式空間,它打破了舞臺與觀衆席之間的界限,不僅營造出一種開放而沉浸的觀演環境,讓演員的表演更加自然流暢,也讓觀衆能夠更加近距離地感受到劇中人物的情感波動和命運變遷。
演員們的表演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表演系的演員們不僅擁有紮實的表演功底,更對契訶夫的戲劇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在導演的引導下,演員們不僅要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動機和情感變化,還要學會在保持自我清醒的同時,將契訶夫筆下複雜而深刻的人物形象立體地呈現在觀衆面前。
文/本報記者田婉婷攝影/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