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震後將週年 旅遊迎曙光
雄獅旅遊董事總經理黃信川在旅遊業已有近40年資歷,對觀光產業具有獨到精闢見解。(洪秀瑛攝)
山嵐號行駛於花蓮站至臺東池上站之間,沿途將停靠多個特色車站。(雄獅旅遊提供)
三五好友可在山嵐號列車上,邊欣賞美景邊品嚐在地美食。(雄獅旅遊提供)
花蓮去年經歷0403地震後,2025的4月將迎來震後周年,重生的「錢景」與前景仍被看好,當地許多旅宿業者及店家都企盼不論是臺灣遊客或國際觀光客,都能重新再愛上花蓮的山海與縱谷風情。
國旅有回溫趨勢
去年12月中,花蓮與香港啓動「香花線」直航,爲花蓮帶來不少遊客也創造商機;據花蓮縣府統計,出入境總人數爲1萬3610人次,遊客停留時間約4天,年齡層從20至60歲、各行業及學生族羣都有。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餘明勳表示,直航後,從花蓮進花蓮出的遊客約8成,其中有7成是首次到花蓮,這讓在地業者很有感,「縣府與日本福岡、熊本及韓國的直航也積極洽談中,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雄獅旅遊董事總經理黃信川觀察到,國旅已有慢慢回溫趨勢,以雄獅來說,今年的第1季和去年同期相比,遊客到宜花東的人次相差不遠,「這是喜訊,我們抱持樂觀態度,以我們經營鐵道經驗來看,行駛宜花東的觀光列車海風號和山嵐號,1年可分別達到1萬多人沒問題,「2025年的花東是我們推廣重點,這對花東產業價值非常高,進而帶動旅宿餐飲商機,能讓地方共創共生共榮共好,國旅才能永續。」
臺灣的鐵道觀光列車發展成熟,這5年來包括打出不同主題特色的鳴日號、鳴日廚房、藍皮解憂號、兩鐵列車、栩悅號、阿里山林鐵福森號等,至今累計搭乘人數上看30萬人次,證明做爲載具的觀光列車,有其存在必要性與市場性。黃信川指出,過去搭的是鐵道觀光,現在則是觀光鐵道,兩者讀起來很像,但意義有很大不同,「臺灣鐵道觀光列車早已國際化,發光發熱的成果,甚至已讓日本鐵道公司思考未來是否應該委外經營。」
旅遊要有新思維
黃信川分析2025年的旅遊市場發展,到海外旅遊的佔比仍居高不下,不過已不像疫情剛解封時報復性旅遊,今年則是呈現平穩式成長,民衆選定旅遊地仍以日本、東南亞和歐洲分居前3名;他也觀察到幾個有趣旅遊樣貌,除了這3個月跟團的比率持續增長,可針對預算自由調整行程、私密性較高的「客制迷你小團」需求也日增,這類團體組成多爲家族親友、10人以下,去年服務人數較前年成長超過1成,今年可望成長逾2成。
其它如企業獎勵旅遊、深度慢遊與結合興趣的主題,近年也是消費者的旅遊新選擇。不過,黃信川認爲臺灣民衆應該要有新思維,「其實揹包旅遊在臺灣最容易實現,很多臺灣民衆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是陌生的,現在應該反思及重塑旅遊的心情和態度。」
他舉例,以一張出國機票和住宿餐費來說,一個人平均若花費2、3萬,這筆錢在臺灣做深度旅遊綽綽有餘,不但可省下一張機票,還省下來回飛行及候機時間等;他鼓勵國人支持深度的國內旅遊,透過鐵道、自行車低碳運具,深度體驗在地文化,在臺灣用熟悉語言和在地人溝通,是最有價值、最有溫度的旅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