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汽車分野:問界「豐滿」,智界享界傲界「骨感」
華爲「四界」何時跨過盈利生命線——30萬輛年交付量。
©️懂財帝出品 · 作者|葦航
問界又一次問鼎造車新勢力月度銷冠,展現改寫競爭格局的實力。
2024年以來,華爲“四界”頻傳好消息。華爲與北汽藍谷合作的“享界S9”即將在北京車展亮相,年底上市。和江淮汽車的合作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傲界”也計劃年底上市。
按此進度,華爲“四界”的拼圖在今年就會完整。
但餘承東還不能高興得太早。智界S7失利,等享界S9、傲界加入戰局之前,唯有問界能打。銷量確實驚豔,但談不上“遙遙領先”。
何況,享界S9、傲界究竟是成爲另一個問界,抑或走了智界S7的老路,是個未知數。
01|同界不同命
2月,新能源車市低迷,問界依然“支棱”起來。
AITO問界全系交付新車21142輛,環比下降約1萬輛,繼續蟬聯造車新勢力月度銷量冠軍。
具體來看,問界M7是銷售主力,去年底上市的問界M9也帶來了新增量,問界銷量有望繼續升溫。
這意味着,華爲汽車業務的成功不再是曇花一現,而具有持續性、可複製性。
然而,同是“華爲系”的智界S7卻遭遇另一種命運。
智界S7是華爲與奇瑞汽車合作的智選車品牌,去年11月上市,對標Model S。
從技術層面而言,智界S7體現了華爲耕耘智能駕駛的實力,亮相初就頗受關注,很快斬獲超過2萬份訂單。
但因奇瑞選擇平衡旗下新能源序列星紀元與智界S7的競爭關係,不積極配合生產,日產量只有幾十輛,交付一拖再拖,導致口碑和銷量雙雙下滑。
處理與車企的協同關係,是餘承東向來頭疼的問題。但與奇瑞的合作,似乎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最新消息稱,奇瑞與華爲正全力推進智界S7生產交付工作,已投入更多的資源,繼續深化合作。
奇瑞還把智界升級爲獨立事業部自主經營,將與華爲生產智界S9,對標特斯拉Model Y。
智界的風波也給“享界”、“傲界”的發佈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近日,工信部公佈了華爲與北汽藍谷聯合打造的智選車車型申報信息,命名爲享界S9,屬於純電動轎車。
享界S9瞄準了高端純電動轎車相對稀缺的市場空白,定價區間鎖定在30萬至50萬元,計劃參加北京車展,並於今年6月正式推向市場。
“傲界”是華爲與江淮汽車合作的品牌,也是餘承東進軍更高端市場的“試金石”。
第一財經此前報道,該車並非盛傳的MPV,而是一款百萬元級轎車,對標寶馬7系。而據財新3月報道,該車爲豪華MPV車型,包含純電和混動兩個版本。但比較確定的是,該車將於今年底上市。
餘承東的賭局,是打造華爲汽車生態,重新定義造車理念,如同Android系統。只要生態規模足夠大、足夠獨特,華爲可以築起足夠牢固的護城河。
想要贏得主動權,華爲要面臨的難度不小,問界成功只是突破邊界的一小步。
02|與盈利的距離
餘承東給華爲車BU業務定下了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智選車模式和HI模式下累計銷量達到100萬輛。
HI模式下的車型阿維塔系列、北汽極狐阿爾法表現不算亮眼,智選車模式很可能需挑起盈利的重任。
智選車模式下,華爲主導汽車的設計、營銷、渠道等環節,提供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技術,收取技術授權費用、零部件銷售、車輛銷售提成等收入。合作車企則參與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保證產能跟得上銷量。
雖然餘承東多次強調“幫助車企造好車”,但這個忙併不是白幫,賽力斯需向華爲支付技術授權費和銷售服務費。
合作車企之間如何分配利益,華爲官方和餘承東都沒有明確聲明。此前有媒體報道,智選模式下華爲與廠家的分成大概是1:9。
以最火爆的新問界M7 Plus後驅版爲例,售價24.98萬元,華爲大概能拿到2.498萬元,包括20%的技術授權費用,大概5000元,剩下2萬元爲華爲各大商城的銷售費用,涉及門店建設、人員培訓、售前售後服務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華爲的銷售門店並非全屬於直營,部分是第三方加盟店,所以很難計算出賣車的具體收益,還有待官方披露更多詳細信息。
2021年,賽力斯的銷售費用爲12.8億元。其中,大頭是佔比34.7%的廣告宣傳費,達4.44億元,另外銷售服務費爲1.6億元,同比增長513.13%,佔比12.5%。
2022年,其銷售費用增長276.55%,達到48.2億元,是各項費用中最高、增速最快的一項。這時賽力斯不再單獨披露銷售服務費,而是與廣告宣傳費、形象店建設費合併爲“廣宣、形象店建設及服務費”,該費用達40.4億元。
儘管賽力斯被吐槽搭上華爲後“虧麻了”,但其預計2023年歸母淨利潤爲虧損21億-27億元,相比2022年淨虧損38.3億元,其實已有所收窄。
況且,華爲似乎也沒有吃到多少肉。
作爲一家科技公司,華爲在電動車產業中掌握了高利潤的環節,即核心硬件和軟件生態。目前華爲開發了30多款智能汽車關鍵產品和系統,包括車載操作系統、車載芯片、激光雷達、智慧屏、智能車雲、三電系統等。
拿華爲自己的話說,便是一輛智能電動車汽車除了底盤、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華爲都能提供技術。
技術底氣背後是鉅額投入。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達30億美元,研發團隊超7000人。
智能駕駛產品線是車 BU 人數最多、投入最重的部門,規模接近5000 人。其重要產品當屬 ADS 系統,新版本的問界 M5、M7,以及智界 S7 搭載的都是 ADS 2.0 系統,ADS 3.0 仍在研發階段。
與之相對,2022年華爲首次披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營收,僅20.77億元,佔華爲總營收的0.3%,而當年相關研發支出超103億元,幾乎是理想、小鵬的 2 倍。
汽車工業靠的是規模經濟賺錢,賣得越多,成本越低,利潤自然上來。
根據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隨着汽車產量的增加,成本會大幅下降,隨後下降幅度放緩,到達平均成本的最低點時,便會進入即使產量持續增加但成本也不變的階段。整體來看,該曲線是一條變形的U型線。
從理想的表現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要盈利,邁過30萬年交付量的大關是關鍵。
2022年理想交付13.3萬輛車,虧損20.12億元。2023年理想交付37.6萬輛車,同比增長182.2%,實現117.04億的淨利潤,成爲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後全球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據公開數據,2022年問界交付超7.5萬輛,2023年爲9.5萬輛左右,離賺錢還有較長的距離。
儘管如此,餘承東還是定下了一個激進的KPI,2024年問界的銷量目標爲60萬輛,平均每個月得賣出5萬輛。如果達成,問界很可能實現盈利。
再看毛利率,2023年理想保持了20%以上的水平,特斯拉2020Q1首次盈利時的毛利率也達20.62%,但賽力斯近年來最高毛利率只有11.32%。
2021年12月,華爲汽車生態的“第一界”問界上市,有效挽救了賽力斯的毛利率,由2.33%提高至3.77%,此後不斷改善。
隨着2022年7月問界M7的上市,把當年的毛利率拉昇至11.32%,較上年增長了2倍多,是與華爲合作以來最高的水平。
雖然新問界M7更受歡迎,賽力斯的毛利率反而下降,或與價格戰有關。
據餘承東透露,新問界M7是花了5億元升級的產品,性能超過舊款問界M7,其定價卻比後者低,還和問界M5價格完全重疊,和對手競爭的同時也搶走了自家品牌的份額。
03|恐懼的來源
問界還陷在虧損泥潭裡,卻已經引起同行莫大的警惕,理想明確把華爲視爲學習對象和競爭對手。
2019年,理想汽車推出首款車型“理想ONE”,定位30萬元以上高端車市場,主打“沒有續航焦慮”的增程式動力路線和首創的“冰箱、彩電、大沙發”配置,首戰即告捷。
在接下來的幾年,理想ONE後勁十足,鞏固了理想汽車新勢力的地位。
而理想把“蔚小理”變成“理小蔚”,也讓餘承東有意無意地視理想爲必須越過的“關卡”,在產品策略上和後者爭鋒相對。
2022年7月,同樣定位豪華智慧大型電動SUV的問界M7上市,切入理想ONE的價格帶。按李想的說法,問界M7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一個季度就讓理想汽車虧損超十幾億,他根本就睡不着覺。
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理想ONE的銷售量從原來的每月超過1萬輛,逐月下降,最終降至4000多輛,逼得理想停產理想ONE,先後推出L9、L8和L7來反擊。
餘承東與李想的暗戰持續進行,爭奪“國內新勢力第一SUV”的寶座。
問界與理想的價格多次重疊,問界M7和理想L7定價相同,都是31.98萬-37.98萬,都是增程式動力的中大型SUV,均強調家用場景。在發佈會上,甚至直接對標理想L7的各項數據。
問界新M7的五座和六座版本則主要與理想L7、L8形成競爭,起售價比後者低了7萬。問界M9 增程版的目標是吃掉理想 L9 的市場,純電版負責對抗理想MEGA。
當前,理想暫時領先,並不意味着會持續領先。
3月1日,承載了太多希望的理想MEGA終於亮相。它是理想汽車旗下首款純電車型,零售價55.98萬元,是理想成立以來最貴、最高端的一款車。
但理想MEGA尚未帶來喜人的銷售業績,反而因外形深陷輿論風波。和2023年11月開啓盲訂不到兩小時訂單破萬不同,理想MEGA上市72小時之後都沒公佈大定數據,一定程度上使理想市值蒸發百億。
經過2023年價格戰的洗禮,新能源汽車行業大洗牌,威馬沒能活下來。
2024年,競爭局勢慘烈程度有增無減。比亞迪秦PLUS最低售價7.98萬,多家車企跟進降價;高合汽車宣佈停工停產半年,生死未卜;哪吒汽車被曝出年終獎推遲發放,CEO號召員工要習慣過“苦日子”;還沒公佈定價的小米汽車,已做好了打價格戰的準備。
造車生意太燒錢,儘管問界沒賺到錢,智界暫時指望不上,另外“兩界”還沒造出來,但與其他新勢力相比,問界的日子並不算太差。
3月5日,蔚來汽車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2023蔚來仍處於持續虧損,全年虧損了211.47億元。
小鵬汽車“賣一輛虧一輛”,截至去年三季度,小鵬汽車淨利潤累計-90.28億,預計全年淨虧損110.65億元。
在中國汽車產業正由“電動化”的上半場轉向“智能化”的下半場之際,華爲還握有智駕這一重要砝碼,率先佔據了“科技”的高定位。
當“含華量”成爲一種競爭力,餘承東的“四界”不是空想,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點贊」「在看」與 「轉發」,你對作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