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小年(神州看點)

山東菏澤市——

小年吃餃子 歡樂迎新春

本報通訊員 王 亮

小年吃餃子,歡樂迎新春。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也稱祭竈,人們向竈神祈求來年的好運。

夜幕降臨,走進山東省菏澤魯西新區嶽程街道許樓社區馬麗娟家,一家人聚在一起祭竈糖、炸丸子、包餃子……屋外寒氣襲人,屋內其樂融融,喜悅刻在每個人的臉上。

“餃子出鍋咯!”隨着馬麗娟的一聲吆喝,一盤盤肉餡飽滿、熱氣騰騰的五彩餃子被端上餐桌,大家拿起筷子,夾上香氣撲鼻的水餃,再蘸一點用醋、醬油和香油調出的蘸料,一口吞入,汁水四溢。

“我們的餃子皮不僅有白麪的,還有加入火龍果、菠菜等果蔬汁的。”看着一個個像小元寶的餃子,馬麗娟滿心喜悅,“吃上餃子,纔算過年!”

馬麗娟一家還準備了丸子、酥肉等美食。“‘丸子’寓意着幸福美滿、團團圓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馬麗娟的丈夫許朝星正在鍋爐旁忙着炸丸子,不停地將一個個色澤金黃的丸子從油鍋中撈出來,再將搓好的丸子下入油鍋。

竈糖、炸帶魚、炸藕盒、炸茄盒……一盤盤香氣撲鼻的美食端上餐桌,圍桌而坐的家人們聊家常、話新年,笑聲在屋內迴盪。

浙江嵊州市——

吃了炒年糕 新年節節高

本報記者 竇瀚洋

臘月二十三一大早,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九十村村民裘洪鋒便忙碌起來,爲家人張羅第二天的飯菜。

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在嵊州,必吃的當數炒年糕。一家人團聚,炒一鍋熱氣騰騰的年糕,可口落胃,以此迎接新年到來。嵊州炒年糕歷史悠久,寓意年年高升、吉祥如意,用晚粳米爲主料,比起糯米等製成的年糕更有嚼勁,還不粘牙。

只見裘洪鋒把浸泡好的晚粳米磨成米粉,放入蒸鍋蒸熟,再用傳統搗臼將其搗成年糕花,並通過磨具壓制。將新鮮年糕切成條,準備豐富配料,有豆腐、肉絲、筍片、蛋絲及蒜葉等,這些食材在炒制過程中交織,形成了獨特口感。

嵊州炒年糕怎麼做?作爲家中的“掌勺大廚”,裘洪鋒頗有心得:先起鍋燒油,待油熱後放入年糕條進行翻炒,稍稍變色後,再倒入開水,放入肉絲、筍片等配菜,加入醬油等調味料,出鍋前,再撒上一把蒜葉,一鍋色香味俱全的嵊州炒年糕就做好了。除了炒年糕,小年夜的餐桌上,還有許多特色美食。風味獨特的崇仁燉鴨、十里飄香的筍乾菜扣肉、入口綿柔的嵊州糟肉……

陝西延安市——

窗花一貼 年味兒就來了

本報記者 張丹華 本報通訊員 李江峰

時值北方小年,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剪紙省級傳承人餘澤玲的家熱鬧了起來,她正帶着從外地回來的孩子貼窗花。“陝北人過年都要貼窗花。每到小年,家家戶戶開始忙碌,窗花一貼,年味兒就來了。”餘澤玲笑着說。

臘月,是餘澤玲最忙的時候。親戚朋友、鄉里鄉親都喜歡和她要上幾對窗花或剪紙,圖個彩頭。

乙巳蛇年即將到來,餘澤玲創作了許多蛇年剪紙,最滿意的一幅作品是《巳巳如意》。

“這是金蛇送福圖,蛇頭蛇尾用如意的外形來勾勒,蛇身整體呈‘巳’字,寓意‘巳巳如意’。蛇身周邊用如意、元寶等裝飾,祝福大家蛇年吉祥。”餘澤玲介紹。

安塞剪紙被譽爲“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剪紙40多年,餘澤玲熟練掌握了安塞剪紙的核心技藝和手法,並對其歷史淵源、用途、風格、風俗禁忌都瞭然於胸。在傳承和創新發展中,餘澤玲的剪紙不僅有充滿時代氣息、反映新農村的寫實類,還有充滿民俗趣味和歷史文化色彩的民俗類。

“我要繼續深入挖掘,找到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餘澤玲認爲,安塞剪紙值得傳承的不僅僅是這門手工技藝,還有其蘊含的傳統文化,將文化融入技藝仍是她的努力方向。

廣東廣州市——

唱起粵劇 盡情表達思念與喜悅

本報記者 洪秋婷

“這幾天,我正加緊練習,爲南方小年當天在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廣福戲臺演出做準備!”廣東省廣州市芳村的一間腸粉小吃店內,粵劇愛好者王敏樺正在和小吃店店主林波排練粵劇劇目。小吃店是荔灣區星耀粵劇曲藝團團員和許多粵劇愛好者練習的場地。

王敏樺打開音響,林波做好準備,兩人練習幾遍唱曲後,開始觀摩粵劇大老倌的表演視頻,留意着每一處表演細節。經過數十次討論和練習,不知不覺間,幾小時過去了。

在家庭的薰陶下,王敏樺從小就喜愛粵劇,常常跟着母親哼唱。後來,王敏樺培養兒子也學習粵劇。“我在家裡練習的時候,兒子都會學着唱,模仿表演細節。”

說話間,王敏樺拉過一個大箱子,打開來,裡面裝着戲服、道具等。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個金光閃閃的頭飾。“這是一頂改良的貴妃頭飾,由專業老師拼裝,在舞臺燈光的照耀下十分閃亮。”王敏樺說。

“唱起粵劇,盡情表達思念與喜悅。希望我們的演出能給更多人增添過年的喜慶氛圍,也希望新的一年,粵劇能有更多展示舞臺。”王敏樺說。

貴州黔西市——

苗繡一掛 祝福就在身邊

本報記者 蘇 濱

電爐上的小鍋咕嘟冒着熱氣,音響裡傳出低沉婉轉的山歌。在貴州省黔西市化屋村的苗繡工坊,市級苗繡非遺傳承人楊文麗手持蠟刀,往鍋裡一蘸,隨即在一塊繡布上畫起來。時而蜿蜒迂迴,時而徐徐向前,待到形成閉環,一條靈蛇躍然布上。

循着圖案輪廓,藉助馬尾繡、剪紙繡等繡法,紅、綠、橙三色絲線依次附着。不到20分鐘,靈蛇圖案變得惟妙惟肖。再經過裁剪加工,一個鑰匙包製作完成。“鑰匙包由純手工繡制,寓意平安吉祥,這次外觀設計融入蛇年元素。把這個苗繡一掛,祝福就在身邊!”楊文麗說。

特色苗繡不僅能弘揚傳統文化,還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如今,楊文麗組建了設計團隊,創新苗繡服飾的款式、色彩和配飾,同時發力文創領域,製作挎包、圍巾等產品,逐漸贏得認可。

“我們還設計了一款單肩包,既有靈蛇圖案,也有山川、花朵,還有反映生活變遷的五彩線條。”楊文麗說,產業興起來、村寨美起來,苗族羣衆的生活像苗繡一樣多姿多彩。

黑龍江湯原縣——

扭起秧歌 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本報記者 方 圓

臘月二十三,黑龍江省湯原縣陶家村,秧歌鑼鼓聲響起,當地秧歌隊領隊申慶蘭帶領隊員們,邁着歡快的步伐,開始表演。身着統一服裝的大爺大媽們手持紅綢或彩扇,在有序的隊形中變換舞姿,令人目不暇接。

在東北地區,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文藝活動,也是連接鄰里情感、傳遞歡樂的紐帶。爲了小年表演,申慶蘭連續練習了一個多月,每天至少抽出兩小時鞏固動作。

“秧歌的動作看似簡單,但需要長期練習才能做到形神兼備。”申慶蘭耐心糾正每名隊員的動作。小年前,爲了讓大家熟練掌握動作,申慶蘭還專門向村裡的老藝人借來了鼓,敲打出節奏明快的鼓點,帶領大家反覆練習十字步、秧歌步。遇到複雜的手絹花動作,她會先分解動作,再反覆示範。

“紅色最能體現秧歌的熱鬧勁兒,穿上紅色的表演服裝,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申慶蘭說,服裝由村委會統一訂購,紅綢緞在陽光下閃耀,精緻的刺繡彰顯着傳統工藝的魅力,與之搭配的是點綴着五彩珠子與絨花的紅頭飾。

“秧歌不僅是一種舞蹈,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申慶蘭感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3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