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繼續忍受政府抗疫的「德政」?

(圖/總統府提供)

當西方國家新冠疫情隨着疫苗施打而逐漸趨緩的同時,臺灣雖僥倖躲過前一波新冠病毒的侵襲,安穩地度過1年半「微疫情」的時光,但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變種新冠病毒,向來自詡爲防疫模範生的臺灣,竟顯得毫無招架之力。原以爲政府早有萬全準備,疫情指揮中心亦已枕戈待旦,但沒想到隨着確診、重症和死亡人數快速攀升,民間亟需緊急救援時,這才發現原來我們缺篩檢、缺疫苗、缺醫療設備、缺醫護人員,欠缺所有必備且充足的抗疫資源。明明疫情指揮中心已成立1年多,而且還備足了數千億的銀彈,爲什麼當要開戰時,卻沒有足夠的子彈去應戰?民衆地方政府心中滿是不解,焦慮全寫在臉上,許久未見抨擊政府防疫不力抗議聲浪再度涌現。

其實從去年疫情蔓延以來,不少人士紛紛質疑政府的防疫政策,並對政府的「雙標管制措施表達不滿。然而每當此等「逆時中」的意見出現時,指揮中心不是充耳不聞,就是冷嘲熱諷,不時還祭出嚴厲罰則,提醒民衆和媒體散播傳染病有關流行疫情的謠言或不實訊息者,會被判處最高3年有期徒刑或併科300萬元罰金」,令人民膽寒噤聲

不僅如此,在政府「防疫視同作戰」的日日宣傳催眠下,民衆因對病毒的恐懼和對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感和無力感,普遍信任政府防疫施政社會上呈現一片「我們」要團結一致、支持政府、服從領導的社會氣氛,故怎能對疫情指揮中心「那些用心付出的人」酸言酸語呢?在政府恫嚇羣體制約之下,地方和民間檢討政府防疫作爲的聲量愈來愈微弱,縱使偶見幾位有志之士提出建言,亦很快地就被網軍出征,淹沒於一片撻伐聲之中。

這股「支持政府新冠疫情措施」的社會氛圍,不僅發生在臺灣,也出現在德國。今年4月,一羣50位德國演員,有感於這一年來德國政府因新冠疫情之故,採取了一連串嚴重限制基本權利封鎖措施,在原有法制度上另創新規則,實施雙重製度和標準,而德國社會竟能容忍並服從於政府荒謬的規則,於是發起了一項名爲「關閉一切」(#allesdichtmachen)的影音創作行動,期望引起大衆關注、討論和思考在疫情時代裡的社會變化與產生的矛盾。

他們各自錄製約1分鐘的視頻,「讚揚」政府種種防疫作爲,以及伴隨而來的影響,包括口罩措施、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禁止集會措施、停班停學措施、嚴懲假新聞措施等。在此係列視頻中,有人表示會謹記「保持距離」,包含與自己、親朋、政府、媒體和其他一切的距離;有人表示不用再煩惱要做什麼事,只要聽從政府指示就好;有人要求政府強化逐漸淡化恐懼感,以免人民忘了恐懼;也有人感謝媒體保持高度警惕,排除不必要的批評政府的外界雜音,好讓政府施政獲得認同。他們最後異口同聲的呼籲民衆要「繼續支持政府防疫措施」,並貼上「永遠不要解封」、「永遠封鎖」的標籤

在抗疫這條路上,臺灣政府的「政績」絕不比德國政府少,甚可作爲世界楷模。政府抗疫「德政」帶給我們諸多啓示。它讓我們瞭解人有高低貴賤之分,凡與大陸沾上邊的,理當差別對待。它讓我們學會相忍爲國,要繼續忍受妻離子散、接受家破人亡,直到國產疫苗問世。它讓我們明白了法治侷限性,一切以防疫優先指揮官說了算。它同時點醒我們金錢萬能的道理有錢人可在家耍廢和出國打疫苗自救,但窮人只能聽天由命、自求多福。它還告訴我們要懂得打死不認錯,就算有錯,也是中國造成的。最後它教會我們什麼是「驕兵必敗」的道理。

行筆至此,發現政府「德政」罄竹難書,囿於篇幅所限,僅略提幾點,待日後再校正迴歸。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