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百年/張自忠將軍後人 張慶成:抗戰精神不可忘

張慶成是張自忠將軍之孫、黃埔生張廉靜侄兒。記者陳政錄/攝影

黃埔軍校明年將滿建校百年,對於作爲殉國將軍張自忠之孫,叔叔也是黃埔軍校生的張慶成而言,他坦言,從小就聽說各個將士在民族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故事,除了他的爺爺,還有黃埔軍校畢業生、學員,以及全國各方先烈,認爲正是有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傳承數千年屹立不搖,兩岸都應該珍惜、傳承,並協手合作。

張自忠1891年出生,原爲西北軍系將領,後接受中央政府改編,抗戰爆發後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軍長、第卅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曾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棗宜會戰中,被日軍數倍兵力包圍在宜城市板橋店鎮南瓜店附近,死守殉國,追授二級上將,爲抗日戰爭中陣亡軍銜最高者。

對於黃埔軍校建校將滿百年,現居四川成都的張慶成在近日受訪時,分享了他理解的黃埔精神,以及抗戰精神。他說,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其實是一致的,就是中華民族在成長、前進的過程中,總有很多人爲此付出,在危難中挺身而出,不怕犧牲。

他感慨的說,以他祖父爲例,殉國時僅49歲,不過和他一同殉國的其實還有很多士兵,他們沒有留下名字,甚至沒有墓碑,年齡還更輕,同樣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因此,這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希望後人不要忘記,能夠延續下去。

張慶成認爲,他希望這種精神,能夠激勵往後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爲了中華民族崛起,勇於付出,遇到困難時能不放棄。

至於近年來,兩岸關係走向緊張,他認爲,很多事情如果隔閡久了,就會產生不理解、不信任或是誤判,只有透過多交流,互相理解,才能化解分歧,攜手努力。

張慶成說,雖有些分歧現在解決不了,但可以先放到一邊,在共同發展經濟、對兩岸都有利、對人民福祉有好處的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四川成都市內建川博物館的「國民黨抗日軍隊館」,展出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記者陳政錄/攝影

張自忠上將是二戰、抗日戰爭陣亡軍銜最高者。圖爲四川建川博物館內,列出抗戰期間陣亡的將軍。記者陳政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