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夫一把火燒了5600多張“賒賬單”
黃月明給村民看病。鍾院蘭/攝
村醫黃月明不久前幹了一件讓村民們吃驚的事:點火燒了價值12萬餘元的“賒賬單”。
這些村民看病留下的“賒賬單”跟了黃月明很多年,少的幾元,多的幾百元,有5600多張。
這12萬餘元是黃月明幾十年來的“心血”,卻也成了一些村民的“心病”,因爲沒能還清醫藥費,一些村民覺得不好意思,有病不願就醫。糾結了兩天,黃月明決定“燒掉舊賬向前看”。
6月5日這天,黃月明當着來看病的村民的面,在門外架起了一小堆柴草,然後點燃了柴草和“賒賬單”,足足燃燒了幾分鐘。
黃月明火燒“賒賬單”的事,被江西省寧都縣賴村鎮中心衛生院寫進了“致全鎮廣大村民朋友的一封公開信”,貼在公告欄,引來村民圍觀。
這些天,不斷有人涌進黃月明在賴村鎮賴村村開辦的衛生所,和他談起這件事,還有人通過微信給他點贊,不大的村子,很長時間纔出這麼一件新鮮事。
第一張“賒賬單”是黃月明22歲的時候寫下的,那是他考下鄉村醫生執業資格證,成爲鄉村醫生的第一年。20世紀80年代末,他和父親在自家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辦起了診所,擺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給遠近村民瞧起了病。
村診所沒有固定的坐診時間,鄉村醫生也是“隨叫隨到”,寒冬酷暑,黃月明常被半夜喊去村民家裡處理急症。
大部分時間裡,他都挎着一個藥箱,騎車到村民家,賬本也隨身帶着,哪家手頭不寬裕,就掏出賬本簡單記個賬。
有時到了飯點,村民會留他在家吃個飯再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和村民間的情誼就在那一兩個雞蛋上。
鄰村的村民也找他看過病,黃月明騎行二十幾里路出診,代步車從自行車慢慢變成了摩托車,他也從村民口中的“小黃醫生”變成“黃醫生”。
對於出診路上碰上的“小插曲”黃月明早已習以爲常:半路上自行車輪胎沒氣了,夜裡燈沒油了,“自行車、摩托車都跑壞好幾輛”。
黃月明的父親是一名老中醫,憑着中醫診療技術治好了不少村民的疑難雜症,在村裡積攢了好口碑。黃月明從小幫着父親採藥、搗藥,還不識字時的他,就捧着人體經絡圖看得津津有味,也是在那時候,黃月明理解了“救死扶傷”的含義。
早些年,在一些農村地區,生活拮据的村民有病不就醫是常有的事,賴村村也是如此。村民們遇上小病大多選擇“忍一忍”,直到拖成大病。
黃月明藉着村劇團給村裡演出、唱戲的時機,向臺下站着的一衆村民科普:“生了病不可怕,怕的是拖着不就醫,這樣會把自己和一個家庭拖垮,有需要的鄉親儘管來找我看病。”
帶着這樣一份承諾,黃月明幫不少村民治好了病:一位患有肺積液的老人,被家人用人力板車拉到黃月明面前,老人在縣裡住院醫治了很長時間,沒有好轉,黃月明幫他中、西醫藥調理20多天,得以痊癒;村民譚有秀64歲那年幹農活時不慎從2米多高的田坎上跌落,幾乎癱瘓,黃月明定期上門給她治療了半年多,譚有秀才得以在家人的攙扶下走路。
黃月明說,村醫看病更多的是憑藉豐富的臨牀經驗,很難像大醫院一樣有大型儀器輔助,關注的也多是身邊事,類似溺水、農藥中毒、中暑這些突發情況,村醫經常是第一個到達現場的。
賴村村裡有藥店,村民看病、買藥卻總愛往黃月明的衛生所跑,這份信任有一定的“羣衆基礎”,原因不外乎黃月明看病用藥精準、價格低、療效好。
做村醫的38年裡,黃月明在2008年短暫地離開過村子。因爲家裡建房欠了債,村醫收入微薄,他和妻子就去廣東珠海的一家民營醫院上了一年班,那時夫妻倆一個月工資有1萬多元,比在村衛生所工作時的5倍還多。夫妻倆一直放心不下那些常找他們看病的村民,用了一年時間還清債務後,又回到了村裡。即便是建房缺錢的時候,夫妻倆也沒催要過醫藥費。
黃月明曾收治過一位無人照看的80多歲老人,爲他治療了兩個多月,而400多元的醫藥費至今沒有着落,那時,一個鄉鎮幹部的月工資才100多元;外鄉來村裡趕圩的老張,低血糖暈倒在路邊,黃月明恰巧遇上,把他揹回衛生所治療,老張醒後,發現帶的錢不夠支付醫藥費,黃月明和善地說:“沒事,沒帶錢就先記個賬。”
這些年,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賴村村賒賬的村民也越來越少,黃月明很少會遇到賒賬不還的情況,“賒賬單”漸漸告別衛生所的案頭。衛生所配備了標準的中藥房和診療室,添置了常用的醫療器械,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小診所。
閒暇時,黃月明總結形成了治療頸椎、腰椎、婦科、骨傷、不孕不育等15種疾病的有效處方,並將之整理成冊,這樣,能更好地用於臨牀;還編寫了《村醫出診》等新戲,寓教於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