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演繹警察的反扒傳奇

作者:張帆(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近年來,刑偵劇大多聚焦大案要案,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緊張刺激的戲劇衝突,掀起影視創作的熱潮。而電視劇《黃雀》另闢蹊徑,將鏡頭聚焦於火車站反扒大隊與盜竊團伙之間的較量,成功演繹出“人民警察爲民而戰”的反扒傳奇。

反扒題材的核心在於探討“何爲盜”與“如何緝盜”的雙重命題。前者考驗創作者對灰色人性的洞察力,後者則是對敘事藝術的極致挑戰。與常規刑偵劇面臨的大多數罪犯不同,盜賊是一個極其特殊的羣體,他們遊走於市井生活之中,隱匿於人羣之內。《黃雀》開篇那場火車反扒大戲堪稱教科書級呈現。金角、銀角與武霞三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從假裝被非禮引發爭吵到魚線勾走行李,再到得手後迅速轉移,這套“盜術三部曲”不僅令觀衆瞠目,更折射出盜賊團伙日益專業化的犯罪生態。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扒警察的偵查手段同樣在與時俱進,已從傳統的“人盯人”升級爲“天網+便衣”的立體防控體系。該劇主角郭鵬飛長期奮戰在反扒一線,已從衝動魯莽的年輕警察成長爲經驗老道、深藏不露的老專家。他不僅深諳扒手作案手法,具有超常的觀察力與推理能力,還熟稔犯罪心理學,將市井智慧與現代刑偵技術完美融合。在眼角膜丟失案中,郭鵬飛根據姜醫生口供的漏洞推斷出他在撒謊;漢代古董丟失案中,郭鵬飛僅憑老鄉長的瘸腿,就敏銳地嗅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又藉助火車站廣場的票販子找到了銷贓的掮客。劇中展示了警察跟蹤、佈哨、調訪、審問等破案手法,以及艱苦、危險的工作環境。憑藉這些紮實的生活細節和精湛的敘述能力,電視劇塑造出真實、立體的反扒警察形象,演繹出反扒工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種環環相扣的懸疑與刺激,讓觀衆真切感受到反扒工作面臨的複雜境遇,爲“人民警察爲民而戰”的過程賦予鮮明的傳奇性與深刻的思想性。

《黃雀》選取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一時間段內,發生的七起大案件與若干小案件,以倒敘與插敘的方式,將人物的成長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相映照。隨着鏡頭深入城市的火車站、公交車、地鐵、醫院、商業街、工廠、學校等空間,濃郁的地方色彩與強烈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南方城市荔城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火車站這一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承載着全國各地爲美好生活拼搏奮鬥者的夢想。劇中,有攜帶鉅款前來進貨的小老闆,有懷抱淘金夢下海打拼的少女,有帶着金條往返各地的商人。

該劇已超越簡單的正邪對立敘事,記錄着翻天覆地變化下的人生百態,揭示着層層相連的社會結構,追問造成貪慾、墮落等問題的原因,並以悲憫的眼光審視着每個捲入犯罪漩渦的靈魂:被生活所迫的黎小蓮,因誤會走上歧路的財神,在利益誘惑下迷失的掮客……這些立體的人物塑造,讓觀衆在譴責犯罪的同時,也能思考背後的社會成因。而反扒警察們不僅要與罪犯鬥智鬥勇,更要思考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成因,這種雙重挑戰使得“人民警察爲民而戰”的主題內涵更加豐厚。

揭開懸疑、反扒、推理的外殼,《黃雀》探索了一個宏大的時代命題:人應該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信念。郭鵬飛千里走單騎,在打擊犯罪團伙的同時,尋找出走的未婚妻。隨着迷霧漸漸撥開,案件的真相逐漸清晰,他不得不面對何去何從的抉擇:一身的傷病,是否還能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警察事業,失落的愛情該如何挽回,是屈服於命運就此隱退,還是繼續堅守在與罪惡鬥爭的第一線……郭鵬飛通過一樁樁失竊案,不僅找回了失物,更堅定了內心對於正義與榮譽的信念。

《黃雀》以其紮實的現實主義筆觸,爲我們重新定義了英雄的模樣——他們或許滿身傷病,或許默默無聞,但正是這些平凡守護者的堅持,讓我們相信:無論犯罪手法如何翻新,正義永遠都在。這就是“人民警察爲民而戰”最動人的詮釋,也是《黃雀》留給觀衆最珍貴的精神饋贈。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9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