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馬斯克都看好 機器人最後一哩路在AI?

【文.陳品融、曾子軒】

2024年以來,機器人產業在生成式AI加持下,迎來前所未見的盛世。不僅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都在積極投資,就連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極爲看好。

搭着飛機越過9800公里,再經過一小時車程,總算來到美國華盛頓州一間巨大的物流中心。這間隸屬於亞馬遜、名爲PAE2的大型倉庫與理貨站有五層樓高,佔地超過26萬平方公尺,能夠儲存高達4000萬件貨品。

走進PAE2,地板上貼滿彩色標線。過往,這大多用於指引機器人前進;如今,使用者卻變成人類,告訴工人與訪客移動範圍。

這間物流中心裡,機器人無所不在,並與人類協作、合作無間。專精於分類包裹的機器人羅賓(Robin)會從輸送帶上舉起貨物,放置到可移動、能載重的泰坦(Titan)上面;同樣在地上跑的還有普羅透斯(Proteus),隨着感知能力提升,它的移動範圍不再受限,能進入人類行走的開放式場域;現在,亞馬遜也在實測人形機器人,期待憑藉它優異的移動與操控能力,親手拿着貨物走進每個角落。

從充斥着機器運轉聲的嘈雜倉庫,轉移到太平洋彼岸,東京早稻田大學裡,有人領先時代50年,爲人形機器人發展做出深遠貢獻。

「人形機器人之父」加藤一郎在1973年推出世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他的嫡傳弟子高西淳夫接棒,頂着學界冷嘲熱諷,率領實驗室開發出情感機器人、咀嚼機器人、音樂演奏機器人等十多條分支,儘管離商業應用還很遠,卻是理解人類的點滴累積。如今,隨着生成式AI落地,竟讓他們真的等到人形機器人站上舞臺中心的這天。

再次切換場景,上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人們對宇樹科技出產、在空中360度翻身的機器狗大表驚歎。在它旁邊,還有不到十萬人民幣的人形機器人,依照參觀者指令,一下深蹲、一下揮手。

最後,回到臺灣,臺北市一間辦公室裡,宇樹代理商至盛科技總經理王國棟,向記者展示機器狗如何巡邏。只見它靈活地運用模仿動物運動姿態設計出的四隻腳,在狹窄的走道中不斷向前,即便有人刻意擋住去向,頭上裝設的光達很快就能感知,它總能適時停下腳步。王國棟透露,已有客戶在工安巡檢、保全巡邏時使用機器狗。

走向「泛化」仍有挑戰,但已開啓全新局面

在AI助攻之下,機器人距離我們的生活愈來愈近,似乎就只差最後一哩路,只是,想走完這一哩路可能還要花上一段時間。

想從工廠走進生活,場景變得開放、任務變得多元,難度在於,機器人遇上未知情況時,要能夠自主制定決策、接着執行。「機器人學會『從桌上舉起杯子』以後,如果換一個杯子、換一張桌子還能做到,就是能夠泛化(generalize),」臺大電機系助理教授孫紹華解釋。

對人類來說,舉杯子是通用技能,但對機器人來說,遇上不同杯子與桌子,都需要重新蒐集資料,甚至重新訓練。孫紹華觀察,現在機器人學習背後的深度神經網絡架構,想要泛化仍有挑戰存在。

在居家機器人領域深耕多年的王恆聰則提醒,技術突破雖是重點,但最核心的,還是必須實際走到第一線,找出使用者的需求與痛點,才能真正加快普及速度,並造福人類。

無論是移動、操控、還是互動,在不同場景裡,都見到機器人從0到1的巨大突破。接下來,就看生成式AI如何帶領軟、硬體持續演進,讓人機協作從1跳向100,甚至光速一般的指數型成長,讓更多機器人走入你我的生活中。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生成式AI讓機器人有了大腦,將從自動化走向自主化

獨家直擊亞馬遜物流中心、早稻田實驗室,揭開AI機器人大未來

前進亞馬遜物流中心,直擊電商霸主如何變身工業機器人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