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洪蘭談從大腦看古今唯一不變的東西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洪蘭談從大腦看古今唯一不變的東西。(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臺灣知名腦神經科學家洪蘭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腦科學研究及教學,更熱衷將艱深的學術理論普及化,爲普羅大衆解析大腦的奧秘。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6月18日邀請洪蘭以「從大腦看古今唯一不變的東西」爲題,闡述大腦的行爲科學與品格養成的關聯。現場及線上直播觀看人數近1700人,總觸及人數近6900人。

現場及線上直播觀看人數近1700人,總觸及人數近6900人。(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變是宇宙定律,宇宙萬物變動是法則。」洪蘭說,實驗證明,人類的大腦會因爲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神經元的連接,從而改變大腦的結構來適應環境。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今天的行爲會影響明天的決策。而所有的變動都有個原始的軸心和原則,所謂萬變不離其心,就像地球有軸心,以人來說,這個軸心就是品德,基本的做人道理是不變的,人應該是燈塔,不應該是風向球。

洪蘭指出,根據研究,人不喜歡說謊,即便說無傷大雅的謊,大腦的厭惡中心也會活化起來,爲自己的錯誤找藉口,用虛構的記憶讓我們原諒自己,這是因爲大腦海馬迴的關係,當大腦逐漸接受不誠實的行爲,不再有良心的譴責時,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

「品德的養成是古今唯一不變的堅持。」洪蘭強調,因爲品德是決定人一生成敗唯一的因素,讀古聖賢書也是爲了學習良好品格。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品德教育是內隱的學習,身教勝於言教,即所謂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良好的品格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導的,孩子需要從日常生活及心靈深處去體會什麼是倫理道德。

「好習慣能節省大腦的資源。」洪蘭提到,一個行爲做久了,便成爲習慣,習慣是第二本性。一天中,我們有60%的行爲是習慣化之後的行爲,因此成功之人和不成功之人最大的差別在時間的利用和良好的習慣。

針對品格即生活習慣的總和,洪蘭表示,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每個人都是重複行爲的結果,因此,卓越不是一個行爲,而是一個習慣。」習慣要從小養成,因爲它就是對生活的態度,《顏氏家訓》裡也有提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可見其影響的深遠。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則說:「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提醒大家善用時間,養成好習慣。

洪蘭(左)、覺居法師 (右) 與今年講座主題「古今 」獎牌合影。(圖/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爲人點燈,明在我前。」洪蘭談到,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前途和升遷,而影響一個人品格的因素是來自所看的書,和所交的朋友。所交的朋友影響行爲的模仿,所看的書產生知識的內化,正確的觀念來自「良書益友」。洪蘭勉勵與會大衆,品德的展現就像回力棒一樣,給他人想要的,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會有多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