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inite Machine 獲 a16z 900 萬美金融資賣滑板車

2023 年,Infinite Machine 展示了其金屬質感、賽博朋克風格的電動滑板車,引起了衆多關注。如今,硅谷最大的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正在大力支持這家初創企業的願景,即讓 Infinite Machine 的未來主義交通工具遍佈全球各大城市。

這家總部位於紐約的初創公司已經完成了一輪 9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由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美國活力團隊(American Dynamism team)領投,爲明年生產和初步交付其售價 1 萬美元的 P1 滑板車“首發版”做準備。參與這輪融資的還有風險投資公司 Adjacent 和 Necessary Ventures,以及女裝公司 Reformation、軟件平臺 Replit 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HuggingFace 的創始人。

“當其他人在(硬科技方面)有所退縮時,他們卻在前進,”約瑟夫·科恩(Joseph Cohen)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告訴 TechCrunch,他與兄弟埃迪(Eddie)共同創立了 Infinite Machine,談到獲得 a16z 作爲投資者。“他們想做困難的事情,並且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看到了志同道合的精神。”

對於這個 a16z 部門而言,這是一個有意思的選擇,它更以對 Anduril 或 Skydio 等國防科技的投資而聞名。不過,美國活力論的主旨在於支持從國防到製造業等各方面能夠改善美國人生活的技術。

“未來的城市看上去將會截然不同,像 Infinite Machine 這樣的公司正憑藉其首款產品 P1 在構建未來城市交通方面突破界限,”a16z American Dynamism 的普通合夥人 David Ulevitch 在給 TechCrunch 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很高興支持科恩兄弟,因爲他們爲下一代的出行方式帶來了形式、功能和可持續性方面的創新。”

科恩在經營其之前的創業公司 Universe(一家提供無代碼網站服務的公司)十年之後,涉足了出行領域。Infinite Machine 或許是大膽地闖入了一個近期陷入困境的市場。自疫情開始以來,滑板車公司Bird、電動摩托車初創公司Cake和電動自行車寵兒VanMoof都經歷了破產重組過程。其他公司則完全倒閉了。

科恩表示他毫不擔心,並且他覺得現在是向美國客戶推銷電動兩輪車的“好得多”的時機。

“很多這類公司浪費了大量資金,所以很多投資者因爲早期的這些失敗而對這一類別保持警惕,”他說道。

“但我們看待此事的方式是,哇,這太神奇了,就好像我們能夠免費從所有那些經驗教訓中獲益,能夠僱用他們的頂尖人才,能夠構建並使用所有已有的基礎設施。”

話雖這麼說,科恩承認無限機器“並非衆望所歸的投資選擇”,這意味着它並非風險投資家們競相資助的那種業務。

許多公司都試圖向美國客戶推銷滑板車,然而幾乎無一成功。

紐約的另一家初創公司 Revel 徹底放棄了其在紐約市的滑板車業務,轉而經營更傳統的由特斯拉電動汽車組成的叫車車隊。

其他公司,比如臺灣的 Gogoro 公司,壓根就未進入美國市場。

甚至著名的 Vespa 滑板車製造商比亞喬,其在美國的電動產品也未產生任何影響。

科恩指出,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與無限機器正在打造的業務大相徑庭,無限機器僅僅是一種直銷模式。

儘管兄弟倆有着遠大的目標,但他們打算從小處着手,甚至親自給客戶交付車輛,而非一開始就把交付和物流外包出去。

科恩還指出,Infinite Machine 並不試圖獨自完成所有事情。該公司把大量零部件,甚至製造業務都外包給了美國以外的公司。(他拒絕透露最初將在哪裡生產滑板車。)

兄弟倆打算在未來把其中一些流程引入內部——包括可能在曼哈頓河對岸一個 13000 平方英尺的總部製造車輛。

目前,他們滿足於專注於產品的設計和營銷。事實上,科恩認爲這種專注有助於激活那些可能(或已經)對使用電動滑板車出行這一想法漠不關心的消費者。他們在營銷中甚至都不用“滑板車”這個詞——而是稱之爲“全新的個人電動交通工具”,在某些地方,還稱之爲“非汽車”。

科恩稱,他覺得這能助力 Infinite Machine 跟那些曾嘗試讓這種規格在美國成功卻以失敗告終的公司拉開差距。

“我們覺得,作爲一家美國公司,我們能帶來的是一種令人驚歎的產品感知力,這是市場上的產品所沒有的,這便是我們所選取的角度。”

我們涉足這個類別並講,你曉得,這些看上去像打印機的塑料製品,我們能做得更出色。

我們能夠製造出一種給人的感覺像你最喜歡的汽車——但不是汽車,而是能延伸到城市的某種東西。

從這個層面來講,他說:“我們更像裡維安(Rivian)或者特斯拉(Tesla),而非像 Revel。”

考慮到這些比較,Infinite Machine 的發展規劃並不令人驚訝。它從一款價格超高的車型開始,但希望隨着規模的擴大進入更實惠的類別。

“你知道,我們是兄弟。這是我們在可預見的未來想做的事情,我們計劃在我們的餘生經營這家公司,”埃迪·科恩告訴 TechCrunch。“我們所做的一切決定都是爲了這個目標。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對產品這般執着,因爲我們知道產品就是一切,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贏得消費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