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代銷市場競爭加劇 尾部機構頻遭解約

基金銷售市場優勝劣汰在加速。

截至6月5日,今年以來近40家基金公司發佈了49條與基金銷售機構解約的公告,較2023年同期的20條大幅增加。這些銷售機構有的成立時間已超10年,但業務乏善可陳,代銷基金數量較低,個別機構甚至還存在經營合規風險。

業內分析指出,去年以來基金業掀起降費潮,基金公司面臨着降低成本壓力,會對競爭力較差的銷售機構解約。疊加市場大環境較弱,尾部銷售機構想要從激烈的競爭中分杯羹,會越來越困難。

代銷機構頻繁被解約

數據顯示,5月以來,有9家基金公司發佈過與銷售機構的解約公告。其中,6月以來同泰基金、南華基金、平安基金先後與海銀基金銷售有限公司解約,3家基金公司均表示從6月4日起暫停海銀基金銷售的銷售合作服務。交銀施羅德基金方面,此前則公告稱5月23日起終止上海鉅派鈺茂基金銷售有限公司辦理該公司旗下基金相關銷售業務。銀華基金、中信保誠基金和博時基金解約的銷售機構分別爲浦領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武漢市伯嘉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北京中期時代基金銷售有限公司。

實際上,年內更多的解約發生在2月和1月。具體看,今年1月基金公司發佈了17條解約公告,涉及到民商基金銷售(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增財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等銷售機構。2月發佈了16條解約公告,涉及的是北京中期時代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以及華融融達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與和合期貨有限公司等金融代銷機構。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被解約次數最多的是北京增財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截至目前,約有17家基金公司宣佈終止業務合作。

企查查數據顯示,北京增財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9月,註冊資本1.5億元,羅細安爲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爲96.0667%。

被解約機構有兩個特徵

基金銷售是基金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但由於競爭激烈,“馬太效應”凸顯,尾部銷售機構遭遇解約的現象越發頻繁。概括而言,這類機構主要有着以下兩大特徵:

一是代銷產品數量較低。比如上述遭公募解約的北京中期時代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早在2012年就成立,但目前代銷的基金數量只有381只。截至目前,在108家獨立基金銷售公司中,有50家公司代銷基金數量不足1000只,其中有18家公司代銷數量在100只以下。

“代銷基金的數量,能反映出一家代銷機構的實力。基金公司委託代銷機構銷售基金,自然會找具有銷售優勢的機構。去年以來,基金業掀起降費潮,基金公司面臨着降低成本的壓力,因此會與不具備顯著競爭力的銷售機構解約。基金公司和代銷機構的簽約一般以年爲單位,因此會看到今年1月解約情況較多。”某市場分析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被解約的代銷機構,有幾家是期貨公司。基金代銷是這類金融機構業務的一部分,但不是主業。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在基金代銷領域的業務佔比一直不高。

二是發生過經營合規風險。以今年首家被取消基金銷售牌照的成都華羿恆信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爲例,根據四川證監局5月中旬公告,四川證監局前期對該機構作出責令停止基金服務業務的行政處罰,按照相關規定,決定註銷該公司的公募基金銷售資格。根據處罰公告,公司自2014年1月13日獲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以來,未建立災難備份系統,四川證監局依據相關規定對其處以30萬元罰款,並責令停止基金服務業務。

代銷市場持續出清

雖然基金數量目前已接近1.2萬隻,據統計,目前全市場基金代銷機構數量也逼近550家,涵蓋到銀行、券商等傳統機構和互聯網新型機構。尾部銷售機構遭解約,也是“馬太效應”下的博弈結果。

“公募基金密集與代銷機構終止合作,主要與當前經濟環境、股市大環境仍相對低迷有關,基金銷售仍存在困境。”某公募分析人士對記者分析,當前很多代銷機構銷量較低,對公募基金而言,要集中優勢渠道來進行銷售,部分優勢不大的代銷機構可能會被淘汰,這是行業優勝劣汰的體現。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以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爲統計口徑,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基金銷售的頭部效應依然非常顯著,前十強機構的保有規模均在千億元以上,其中招商銀行(33.990, -0.55, -1.59%)以5028億元保有規模位居第一,螞蟻基金、天天基金保有規模也均在4000億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公司的直銷業務和持續謀求入局的互聯網流量平臺,會進一步加劇基金銷售的競爭壓力。比如,此前南方基金旗下部分基金增設的I類份額,明確說到僅限在南方基金APP等直銷平臺購買。此外,和傳統代銷機構相比,抖音、小紅書等流量互聯網平臺,近年來持續通過接地氣的多種方式吸引投資者關注,各大基金公司也紛紛入駐,成爲品牌營銷新陣地。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各家資管機構都在積極佈局抖音等平臺,2024年如果抖音在基金代銷上有實質性的落地動作,有可能是基金營銷格局上最大的變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