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錢潮!一圖看「逾40家臺廠吃大補丸 」投資人必讀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宣佈2年內大規模量產人形機器人。(圖/翻攝自馬斯克臉書、特斯拉YT)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7日登場,臺股機器人題材已漲一波,如羅升(8374)去年從1月的27.15元飆升至最高169元的天價,一年強漲393.8%,所羅門(2359)爆出329.7%漲幅,緊追在後,光學大廠亞光(3019)也因打造機器人眼睛,大漲168%翻倍。CTWANT記者盤點,逾40多家臺灣廠商卡位人型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大進補。
半世紀前,「人型機器人之父」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外形粗獷,走一步10公分需要45秒,時至今日,AI時代來臨,去年10月特斯拉盛大舉辦「WE,ROBOT」發佈會,展示「Optimus」最新技術,讓科幻電影裡的人型機器人,走入真實世界。
人型機器人已成新賽道,除了特斯拉Optimus,全球多家科技公司紛紛攻入,例如美國新創Figure AI、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機器人,中國優必選的Walker系列、小米發佈的CyberOne;輝達黃仁勳則新推「Project GR00T」,爲人型機器人打造的通用基礎模型,抓住新浪頭賣「鏟子」。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是全球科技界年度大事,今年1月7日在拉斯維加斯登場。(圖/翻攝自世展網)
這塊即將從概念化進入量產的機器人市場有多大?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CC估計,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麥肯錫去年3月的報告指出,雖然人型機器人於整個機器人市場規模雖只佔1.4%,但年成長率超過20%,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3倍。TrendForce(集邦科技)則預估,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20億美元。
馬斯克給的數字更瘋狂, Optimus預計今年量產一千至兩千臺,每臺成本約1萬美元,售價2萬美元,先配置在旗下電動汽車產線,他大膽預測,「2040年全球將有一百億臺的人型機器人」,比目前全球人口還多。
工研院分析師林研詩告訴CTWANT記者,特斯拉的Optimus,是目前機器人市場上唯一同時具備AI軟體、AI算力、大規模硬體制造的量產能力,「他是根據AI自我生成規劃,而不是預寫程式執行A到B的任務。」
「同時,Optimus還有共用料,降低成本的優勢。」林研詩直言,人類手腕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揮動、左右移動、旋轉,若實現其中兩個自由度,每隻手腕的成本爲712美元,若實現全部功能,需增加額外致動器,成本將增加至1103美元,特斯拉用自身車身升降門執行器,來應用至Optimus,從而降低製造成本。
「由於臺灣廠商在人型機器人的許多組成環節中已有佈局,隨着人型機器人市場逐步放大,臺廠有打入全球供應鏈的機會。」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向記者解釋,人型機器人牽涉許多軟體、零組件,從大腦到眼睛、到四肢關節等,分爲「心智層」、「感知層」、「運動層」、「動力層」四大部分,各個環節都是商機。
「心智層」包含晶片和人工智慧,主導機器人的大腦,「感知層」則仰賴3D攝影機、觸覺感測器、6D力矩感測器等,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運動層」和「動力層」則對應人類的骨頭肌肉、四肢,需靠伺服馬達、減速機、滾柱螺桿驅動器等零組件組成。
就各類零件成本來看,以「運動層」中的行星滾柱螺桿佔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佔6%等。
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1973年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圖/翻攝自早稻田大學官網)
「滾柱螺桿、力矩感測器爲首的零部件市場成熟度低、壁壘高,價值量更大,孕育機會更多」,業內人士這樣直言。在螺桿方面,特斯拉機器人使用的是行星滾柱螺桿,主要用於肘部、髖部、大腿、小腿,爲機器人運動控制之魂,因精度、可靠性、剛度等方面要求高,技術壁壘深厚。
目前,全球滾柱螺桿主要有德國舍弗勒、瑞典斯凱孚(SKF)、美國Exlar等龍頭,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不過,法人指出,臺灣優士特精密(U-SCREWS)長期佈局行星滾珠螺桿,羅升(8374)也代理伊維萊Ewellix滾珠螺桿產品,此外,全球傳動(4540)研發中心持續開發相關產品。
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圖/報系資料照)
再比如Optimus 的「大腦」、運算單元,特斯拉使用自家Dojo D1晶片,爲高效人工智能計算設計的ASIC,由臺積電生產製造;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
另外,臺達電(2308)的電力模組,爲人型機器人提供高效且穩定的動力系統;上銀科技(2049)生產的諧波減速機,爲人型機器人的靈活運動提供了技術支撐。
儘管人型機器人尚未大規模商業化,但相關概念股已掀起一波漲勢,焦點從視覺、軸承、驅動等核心技術延伸,還出現新、舊概念股輪動跡象。不過,法人指出,許多相關個股漲幅已大,題材熱度雖高但基本面尚未完全跟上,短線操作需謹慎,建議投資人等待回檔後再伺機介入。
同時,多位分析師也跟CTWANT記者強調,機器人賽道爆發,其實隱藏着一條暗線產業邏輯,人型機器人從「概念孵化期切入量產期」,機器人市場帶來的商機,不僅是短期炒作題材,更是臺廠長期佈局的重要戰略方向。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