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取國民黨教訓 毛澤東改變戰略──紛亂年代vs.革新之火(三)

(時報出版提供)

所以共產黨人的撤退並無法令國民黨人稍感釋懷,因爲國民黨的高級軍官曾做過國、共雙方軍力的比較調查,發現共產黨人的武裝力量已獲致驚人的成長。

蔣支持度 低迷不振

這項殘酷的評估完成於動盪的政治局勢之中。一九四八年春天,蔣介石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而被新近成立的國民大會(中共與民主同盟宣稱不具合法性的代表組織)選舉爲總統,並被授予大權,以規避甫通過之一九四七年新憲法的制約,俾使「避免緊急危難,採取緊急措施以維護國家安全。」但蔣介石的權力正日漸減弱,他的支持度早已低迷不振,更因一九四八年七月政府軍屠戮手無寸鐵的學生而蒙受嚴重的傷害。

這出悲劇的根源是戰亂頻仍,華北各城常常涌入大量難民,其中最常抒發意見的當屬學生,他們因爲共軍捷報頻傳而被迫撤出原來的學校、校園,被國民黨安頓在特設的地區。學生領取微薄的生活費用,到處遊蕩,露宿於公園或廟宇,看起來就像乞丐,有時還作奸犯科。政府爲了宣傳,安排五千名東北學生南下北京,這些學生於一九四八年七月發動示威遊行,隊伍前進至北京市參議會議長的宅邸。當局不僅不願傾聽他們的不平心聲,反而用裝甲車輛封鎖遊行隊伍的去路,以機槍向示威者開火。十四名學生罹難,百餘人受傷,這一事件不免令人想起一九二五年反英的五卅事件、一九二六年軍閥殘殺北京學生,或者一九三五年「十二.九」的抗議行動。到了一九四八年九月,恓恓惶惶的流亡學生的數目急遽升高,僅北京一地就有兩萬至三萬人,南京則有兩萬人,武漢有一萬人。

在北京殺戮事件與金圓券改革失敗之後不久,重兵防守的濟南城旋因士兵叛逃而陷落;至此,蔣介石丟失了山東省的最後據點。九、十月間,林彪以卓越的戰略,在東北發動了一連串戰役,瀋陽與長春相繼淪陷,蔣介石的四十萬精兵或敗、或降、或逃,僅有兩萬名國府部隊經由東北南方循海路撤退。

蔣介石指出,東北的失陷儘管「令人沮喪」,但「就軍事防衛而言,緩和了政府的沉重負擔」,他仍然試圖在華北與華中重組軍隊、部署防線。共軍總司令朱德決定投入六十萬兵力奪佔鐵路交通運輸要衝徐州,對抗勢均力敵但擁有空中優勢的國民政府軍隊。歷經一九四八年底六十五天的激戰,共軍展現出嫺熟的砲戰技巧,且在戰略方面遠勝於蔣的麾下將軍而大獲全勝。國民政府軍隊指揮官困於蔣介石個人矛盾而不切實際的命令,以及部隊的大量逸逃。鄧小平在這次複雜而耗時的戰役中,指揮共產黨人以無比的毅力,動員四省逾兩百萬農民提供後勤支援。鄧小平曾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最年輕的學生,現在已是四十五歲的老幹部了。

第三次戰役則與前兩次大捷時間重疊,林彪於一九四九年一月攻克天津,隨後夾帶壓倒性的戰略優勢轉向西行,成功勸服了國民政府北京衛戌司令投降,於是共產黨的部隊不費一兵一卒就在一月三十一日進入昔日京城。蔣介石確定華北失守已無可挽回,即於十天前宣佈下野,辭去總統一職。不過蔣氏仍維持國民黨總裁之位,日後證明這種角色的分割只會混淆並挫傷抵禦能力。

三令五申 嚴守軍紀

攻佔了華北各大城市之後,共產黨即刻面臨前所未有的行政與經濟課題。毛澤東於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所提報告坦承:從一九二七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後取得城市。採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並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軍將先佔城市,後佔鄉村。

就實踐層面而言,毛澤東的這段話意味着中共必須根據哈爾濱的經驗,竭盡全力避免國民黨在一九四五年底接管華東日佔區所犯下的嚴重行政與財政錯誤。中共三令五申,要求人民解放軍在佔領城市中嚴守軍紀,不騷擾平民的商活動,不重分配城市富人的財產給窮人。工廠派有哨兵巡邏,機器皆有守衛以防遭洗劫。新的「人民幣」發行後,金圓券必須在很短的期間內兌換新幣。自此之後,明令禁止金、銀、外幣之間的匯兌。

中共幹部將國民黨的官員與軍人安置回原籍,或者經過一段期間的政治教育之後,收編入人民解放軍。共產黨透過仲裁來防止勞工組織進行罷工活動,並說服勞工在過渡階段暫時接受資產階級的「合理剝削」。流民皆能獲得餵養,且儘可能送他們回家鄉。學生重返學校。政府控制糧食、油的儲備,藉以在物資短缺時期穩定物價。爲了鼓勵城市居民儲蓄,中共開辦了「折實儲蓄」方案,這是一種用來平抑通貨膨脹的聰明設計。存款戶取得承諾,他們的儲蓄將依一般的糧食與燃料價格來計算,在儲蓄解約時得調整以等值的糧食與燃料來支付,再加上原來本金的所有孳息。這些措施並非都能立竿見影,但共產黨人在實施這些政策時所表現出的真誠,贏得各種政治立場之中外觀察家的一致讚賞。

另一方面,蔣介石大致與三百五十年前滿人佔據北京、侵吞華北京原時南明朝廷所面臨的選擇一樣,只能試圖在華中或華南(也許是南京)成立一個政權,依恃長江天險的屏障與共產黨分庭抗禮;或者在西南組織一個政權,或在福建的廈門地區或廣州建立沿海根據地;抑或同國姓爺一般退守臺灣。

自一八九五年以來即爲日本人統治且具特殊經濟地位的殖民地臺灣島,於一九四五年底爲國民政府光復。國民黨在重新伸張中央政權的過程中,許多政客「搜刮民脂民膏」(carpetbagging),其行徑一如國民黨部分官員在上海、東北的表現。他們顢頇無能、腐敗,故無法獲得人民的擁戴,同時也腐蝕了日本人經濟建設中較令人滿意的成果。前浙江省軍事領導人、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受蔣介石委派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一職,因其部屬的不當行爲引爆了臺灣人民的強烈反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