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補齊短板 創新賦能重塑空間——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城市更新進展綜述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集思廣益補齊短板 創新賦能重塑空間——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城市更新進展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惠民生、補短板、謀發展,我國城市更新邁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從“城市病”治理到老舊小區改造,從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到養老服務設施完善,從地下管網管廊建設改造到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各地順應羣衆期待,因地制宜實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

城市更新工作量大面廣,涉及方方面面,如何着手?

在山東青島,老城區居民張大爺填寫城市體檢調查問卷時寫道:“每次回家找車位都要轉好幾圈,孩子們平日裡來看望也不好停車。尤其是上下學和旅遊旺季,佔路停車會導致交通擁堵,行人不便。”

體檢出的問題就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重點。在青島面向全市全部1300餘個社區發放的城市體檢調查問卷中,停車難、便民農貿市場管理不健全、存在內澇積水點、社區活動場地不足等是羣衆集中反映的問題。迴應羣衆急難愁盼,青島於2024年完成122個停車場建設項目,打造規範化農貿市場40處,完成26處道路低窪點改造,全力推進城市社區“8分鐘健身圈”建設。

先體檢、後更新,無體檢、不更新,我國建立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一體化推進機制。2024年,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全方位查找城市短板問題,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確定城市更新重點任務。

“實施城市更新,推動城市發展模式轉型,需要擺脫傳統路徑和思維慣性依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長範嗣斌說,我國城市進入存量發展階段,需要通過城市更新,對不適應當前和未來發展需求的功能、業態、軟性治理機制等方面進行持續改善提升。

城市更新涉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工程建設、風景園林、市政交通等領域,專業性強,利益訴求衆多,如何把好事做好,把實事做實?

各地實踐表明,城市更新作爲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和長期性工作,要注重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各地動員居民廣泛參與,組建居民義務監督小組,量身定製“意願清單”;國企央企作爲老舊廠房、工業區等資產產權方,逐步參與到城市更新行動中;重慶、威海等地建立“三師進社區”“街長制”“合夥人”等議事協商機制……多元參與成爲化解矛盾、凝聚共識的有效路徑。

城市更新既是思路的更新,也是機制的創新。在江西南昌,雷公坳文化體育產業園原是閒置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其土地的劃撥歸屬於加油站用地。爲盤活利用這片閒置區域,江西省將它列入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保持用地性質不變,但轉換了建築使用功能。隨後省屬國有平臺公司成功引入上海某集團,總投資約3億元,將傳統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改造升級爲文化體育服務綜合體。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不斷創新思路優化存量資源。一些地方允許複合利用存量用地,完善土地用途變更、建築功能轉換等政策,破除了存量資源再利用障礙。一些地方通過“騰籠換鳥”、零星用地整理等集約利用土地,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部分地方還創新了帶方案出讓、協議出讓、彈性年期等更爲靈活的供地方式。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各地共出臺土地、規劃、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1000多個,發佈技術標準、操作指南260多個,提升配套政策精準性。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近年來,各地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城市更新中延續城市文脈、保留特色歷史風貌,重構歷史與現代的空間紐帶。

“能保則保、能用則用”,位於北京石景山區的首鋼園,在更新改造中加強工業遺存保留修繕,打造了融合工業風與科技感的首都城市新地標;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場”,湖北黃石重新規劃工礦舊城,以近代工業建築風格爲基調,在保留片區歷史記憶的基礎上對周邊建築進行改造,賦予片區新的活力;“留改拆”並舉,浙江湖州小西街歷史文化街區實施整體性保護修繕,保留了“河—房—路”傳統肌理。

住房城鄉建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實施城市更新項目6萬餘個,活化利用一大批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

一頭連着民生福祉,一頭連着城市發展,2025年我國將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謀劃實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項目。聚焦羣衆關切,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城市面貌,在城市更新中實現街景之美、城市之變,將不斷滿足人民羣衆美好生活的需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