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中式恐怖!8部國產片揭秘原生家庭醜陋面目,網友:滲人!
最近一對平平無奇的中年夫婦爆紅了。
沒有才藝,也不整活,靠誇出圈,網友看了都想喊一聲互聯網乾爹乾媽:
“寶,今天累不累,有沒有受委屈?”
“不高興?不高興不想說就不說了。”
“這段時間你處理這個問題,感覺我女兒處理得非常棒!”
△ 來源:老潘夫婦,“與女兒分享日常”
如果說小時候“別人家的父母”樣板是《家有兒女》的夏東海、劉梅,高知,中產,通情達理。
而長大後才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多麼大:
別說是《家有兒女》。
能擁有不掃興父母,就已經太幸福了。
今天短視頻裡的“電子爸媽”,成了《家有兒女》平替,繼續治癒着從小到大,內心裡始終缺失的一角:
在打壓式教育中長大,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健康的愛,即便經濟獨立人格獨立,仍然找不到和父母平等對話的可能。
有人說。
掃興父母,就是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會減半;和他們訴說痛苦,痛苦會加倍。
這有多普遍呢?
許多大人都已經當成了理所應當,甚至這是他們唯一能理解的“愛”:
“刀子嘴豆腐心”,“怕你容易驕傲自滿”,“我怎麼不去說街上要飯的”,“還不是爲了你好”……
這一篇,Sir想給每個家長一面鏡子。
不少的80、90後,今天不少已經爲人父母,我們小時候缺失的,可以讓下一代開始擁有。
今天盤點出國產電影裡的“窒息瞬間”。
希望這些,未來的孩子們經受得少一點,再少一點……
01
“再努力也就中等生,考上二本就不錯了”
《五個撲水的少年》
張偉。
比他的名字更普通的,還有他的成績和天賦。
沒有能拿出手的特長,沒有學校認可的榮譽。
這樣的孩子,除了自卑之外,還能擁有什麼呢?
有一天,他誤打誤撞,組建了男子花樣游泳隊。
長這麼大,張偉第一次想證明:
張偉這個名字,也可以閃耀一次。
他興沖沖告訴父母。
本以爲他們也會支持,畢竟學校也支持。
結果?
沒有。
爸爸緩和氣氛:難得孩子想努力,爲什麼要打擊呢?
母親卻彷彿看穿一切:
“努力?弄來弄去的,不就是一箇中等水平,將來能考一個二本就不錯了。”
在母親的視角里,這是經驗鑄就的真理:
孩子一直都不爭氣,怎麼可能突然爭氣?
當現實背離期待時,家長開始埋怨。
可埋怨卻變成了詛咒,不斷逼迫着孩子向負面靠攏,最終達成了“循環論證”:
看,我早就說過你不行吧。
02
“你長這麼大,你掙過一分錢嗎?”
《大象席地而坐》
韋布在全市最爛的高中讀書。
最近學校要合併,他不知道何去何從。
老師冷笑:
這不是你需要擔心的問題,反正你們將來都會去市場賣烤串。
每天天沒亮,韋布的家裡都會飄來一陣惡臭。
那是垃圾焚燒的味道。
但在父親眼裡,這臭味來自韋布的房間。
他看不慣孩子成績差,上網吧;
他看不慣孩子房間亂糟糟,臭烘烘;
他看不慣孩子安安靜靜吃飯,卻一點不想搭理自己的樣子。
但父親沒有發現。
比起看不慣孩子。
他最看不慣的是自己:
一個瘸了腿,被社會拋棄,只敢窩裡橫的巨型垃圾。
對父親來說。
孩子,就像一條流浪狗。
順心的時候,賞兩口飯吃,拴在身邊;
操蛋的時候,用腳踹兩下,扔到街上。
不爽?
你有什麼資格不爽。
你還要老子養。
-那是我的錢
-你有個屁錢
你沒掙過一分錢
03
“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外面幹什麼”
《春潮》
她,一名新聞記者,同行眼中記錄社會真相的“女俠”,鐵肩擔道義。
可在母親眼裡,她,徹底失敗:
婚姻失敗。
思想失敗。
身體失敗。(私生活放縱)
一天夜裡,她做了個怪夢。
一羣戴着口罩,穿着防護服的大夫來到家,從櫃子底下拖出一頭小牛犢,牛犢慘叫。
出門時,原來這頭牛正是母親。
女兒希望母親被抓走,被懲罰,這是什麼道德淪喪的夢?
或許,是她被困在這個家裡太久了。
飯桌上,小孩開了句姥姥脾氣不好的玩笑。
她立刻較真:
原來我對你這麼不好啊
那你在這幹嘛,你走啊
最窒息的愛,就是與操控融爲一體。
就像姥姥信佛,就要全家人跟着一起吃素。
雖然每天任勞任怨照顧你。
但一言不合,就讓你滾出去。
你真的離開了,她又覺得全世界都欠了她。
做記者的女兒晚歸。
她本意是想提醒。
話一到嘴邊。
又變成了精神分裂的數落:
人在做 天在看
平生不做虧心事 半夜敲門也不怕
一天到晚 這麼晚纔回來
都在幹些什麼
神經病
不。
母親想表達的,其實就四個字:
“也不安全。”
但她沒有意識到:
這四個字來得太晚,藏得太深。
女兒的內心,早就被咒罵擠滿,一個標點不願聽見。
04
“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聽過你說謝謝”
《孤味》
林秀英是信奉孤味的專情女人,偏偏愛上了天殺的花心大蘿蔔。
女兒從小就尷尬地圍觀着,母親提着菜刀捉姦在牀,父親跳窗而逃,還得給房費的狗血八點檔。
但女兒仍對做錯事的父親感到眷戀。
林秀英不明白:
爲什麼女兒不向着操勞半生的自己。
而是要當白眼狼?
我一輩子做牛做馬
從沒聽過你對我說一句謝謝
是女兒對錯不分?
不。
是她們已經厭倦了幾十年來,一直在爲母親的怨恨,父親的背叛負責。
更厭倦了本該真誠以對,平等溝通的家庭,因爲母親的執念,變成了兩敗俱傷的戰場。
丈夫薄情,女兒們“不懂感恩”。
她一輩子都活在被虧欠中,然後加倍地犧牲自我,並且以這種犧牲,加倍地要求身邊的人承認虧欠了她。
她在婚姻中遭到了背叛。
但背叛過後。
一輩子也不願放過她的,是她自己啊。
05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陽光普照》
阿豪是家裡的大兒子。
懂事帥氣,成績優異。
明明家裡還有弟弟,爸爸對外卻說:
我只有一個兒子。
-你有孩子嗎
-一個 明年上醫學院
被爸爸當成唯一的太陽,阿豪應當覺得幸福。
但什麼是太陽呢?
就像爸爸那句蒼白而無力的口號:
要全天候地掌握方向,把握時間。
阿豪,是爸爸口中的“一個兒子”,是媽媽眼中的“懂事孩子”,是弟弟心中的“優秀哥哥”,是補習班裡的“明星學員”。
但唯獨,不能是他自己。
沒人問過他。
你是否也需要一片樹蔭,一個水缸。
看起來。
阿豪的爸爸,不僅不掃興,甚至很高興。
但他不知道。
這份高興,是靠阿豪對自我感受的絕對犧牲完成。
有一種掃興,是以不容置疑的權威,打壓孩子。
而有一種掃興,則像阿豪的父親:
不管孩子頑劣不堪,還是品學兼優。
他們都不願意去面對,自己那蒼白的說教,頑固的偏見,如何蠶食孩子的內心。
直到完全破碎。
06
“我不想打你了,打也沒用”
《年少日記》
你有過被父母放棄的時刻嗎?
十歲的小杰,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配得上這個家。
父親是資深大狀。
是可以被邀請回母校做演講,隨手捐十萬塊那種。
弟弟是天才兒童。
大人都覺得難的曲子,他練幾次就是公開表演水平。
優秀,是這個家的標配。
更優秀,是能被這個家當成家人的基本。
但小杰一點都不優秀。
他會把“一杯水”的英文說錯,彈不出大人的鋼琴曲,考試的時候肚子疼。
這在優秀的父親眼中。
跟垃圾無異。
不會英文就不要講
垃圾
哪怕小杰很努力,每天只睡五小時,也永遠考不到全班的第十五名。
這晚,他主動拿着藤條,好像在求恩賜一樣,希望爸爸狠狠燜他一頓。
就像他平時做的那樣。
但這次爸爸說:
打?
隨便你怎樣,我不會再打了。
小杰在日記裡寫:
好消息,爸爸不會再打我;
壞消息,他們好像不開心。
其實小杰已經做好自我了結的準備。
但在他告別世界之前,最在意的仍然是沒有把他當家人的。
“家人”。
真正導致我哥不開心的
不是我爸每天打他
是我們所有人
沒有把他當成家人
07
“你以爲是我們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
《抓娃娃》
不掃興的父母,需要條件嗎?
當然。
但首要的一點,還不是經濟條件。
要比條件,有人比得過馬家嗎?
他爲兒子造出來的“吃苦烏托邦”,看似平平無奇,實則造價不菲。
周邊,有24小時安保監控,房子地底下,有着一整層的運維工作團隊。
每天吃的看上去挺普通的飯菜,都是隱藏的大廚用類似“海蔘切絲僞裝成木耳”的做法弄給他的。
兒子看似是跑步上學,但其實身邊隨時都有保安僞裝跟隨。
門口的花匠,是園藝師;修鞋的師傅,是教物理;下棋的大爺是數學大拿;還有報刊攤的老闆,更是文科全才,天天找機會給他推薦課外讀物……
真相大白後,馬繼業向父母控訴:
你們憑什麼控制我的人生?
父母仍不醒悟。
他們反過來責怪孩子不配合,沒出息。
這同時也操控了他們的人生。
這句話表面在說,雞娃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但你再看這個細節。
當意識到大兒子可能不行。
他的直線反應是:
再生一個,居然還叫馬繼業。
虛假的掃興父母,只是比較頑固,缺乏說話的藝術。
但真實的掃興父母呢?
他們掃除的。
不是孩子分享的快樂。
而是孩子的自尊與人生。
08
“你長大了,要懂事,知道嗎?”
《狗十三》
說了這麼多掃興父母的“壞話”。
Sir突然意識到:
有沒有一種可能,不是上一代人習慣性掃興,而是我們的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掃興班子。
叛逆期的李玩,父親離異再婚,給她生了個小弟弟。
她,好像成了多餘的人,被“寄養”在爺爺家。
她癡迷物理,爸爸非要她報英語班。
但這個爸爸,比起很多人的父母,已經算是通情達理:
爲了補償,給李玩送了條小狗。
這是他希望李玩“懂事”的第一個誘餌。
但一天爺爺遛狗時,把狗弄丟了。
爺爺很自責,去找狗的時候差點摔斷腿。
爸爸想了個辦法,買了一條相似的狗,說是狗找到了。
可李玩看了一眼就肯定地說:
這不是我的狗。
這不是掃興嗎?
爺爺都已經這樣了,家裡也都盡力了,不就是一條狗,有什麼區別?
父親覺得:
是不是我太“開明”了,你都不知好歹了?
一氣之下,把孩子追着打。
但李玩只是覺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難道爲了一團和氣,可以丟掉誠實嗎?
或許最恐怖的父母。
不是掃興父母。
而是“都高興”父母。
爲了向長輩證明,自己是有威嚴的,摁着頭道歉。
等長輩消氣了。
又對孩子好言好語:
“都是爲你好,希望你更懂事”。
“都高興”父母想要的懂事,到底是什麼?
他們要說:
誠實,只是騙小孩子的謊言。
成年人的世界裡,只講“社會”。
終於。
李玩她不再哭不再鬧,專心中考,給父親考出了個爭氣的成績。
在升學宴上。
父親的生意夥伴熱情地給她夾菜:
一盤狗肉。
父親心裡也一驚。
這個愛狗的女兒,怎麼接得住?
可沒想到。
女兒懂事地接住了狗肉,嚥了下去,還說了句“謝謝叔叔”。
原來她長大了。
她長成了一個“不掃興孩子”。
但她心裡的那個孩子,也永遠被殺死在了那個夏天……
原來。
掃興的本質,只關乎權力。
我不在乎你的感受,我可以掃你的興。
你要是不遵守我的規矩,那就是掃了我的興。
如果是一個孩子被打壓教育,或許是一個家庭的問題。
但如果一羣孩子,一代人……
或許是在我們從未給孩子一個收到尊重的、獨立成長的空間。
甚至。
在成人規則籠罩一切的時候,很多家長自己,也從未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也是這套遊戲中,被擠下牌桌的人,在承受來自其他人的打壓和蔑視……
於是。
他們只能從孩子那裡搶奪來空間。
只有把這套人壓人的遊戲,延續到孩子身上,構建一套自己處於上位的規則。
除此之外。
從來不會誇獎、安慰和欣賞。
總把這一切都歸結爲中國式父母的“含蓄隱忍”。
其實,學不會真正地愛自己,也不會這樣對待兒女。
或許我們的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會等來補償了,但至少:愛自己,現在還來得及。
不要輕易放棄,不要妄自菲薄,也停止用世俗的成功審判自己。
今天已經長大的我們。
何不回過頭來,陪伴內心裡那個孩子,成爲自己,就是人生萬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