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書畫名聲都快蓋過寫作的名聲了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1997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藉《古爐》 ,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代表作有《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等。

賈平凹的書畫名聲都快蓋過寫作的名聲了

朱以撒

昨日收到了賈先生寄來的《賈平凹書畫》,這是第三次收到他的書了。

這些年有一些作家奮力挺進書壇畫壇,搖身一變成了書法家、畫家。其實,哪有那麼容易?賈先生算是其中一個,書名畫名都快蓋過寫作的名聲了。據說早上開門,已經有人蹲在門口等候多時,拎着從土壤裡挖出的陶罐、陶俑等古物,說:換一幅字,或換一幅畫吧。

四年前,賈平凹出書畫集讓寫一篇書畫評論。像他這樣沒打基本功的人,憑着膽子,敢下筆,塗塗抹抹,談不上多少技法儲備,就寫一篇《大精神與小技巧》吧,我並不看好他在這方面有什麼遠大前景,但他還是有胸懷的人,全文照登了。

賈平凹作品

一個人沒有什麼基本功卻如此大膽,的確讓人驚奇。像書法線條,那麼抽象,在一根線裡要寫出神韻、氣象,賈做不到,就靠蠻力了。至於繪畫,沒有畫過模特,筆下人物就多是歪瓜劣棗,生理上的缺陷讓人看了心酸。只有一幅《鄰院的少婦》還不錯,大概是賈觀察她太久了,畫得美好一些,有一點像鞏俐,可又是平面的。真正的畫家有專攻,專攻得以深入。賈則全攻山水、人物、花鳥,樣樣敢遣之於筆下,一冊翻閱完畢,我有些要昏厥過去了。

在北京開全國作代會,我見到十步之外的賈平凹。他正在北京飯店的大廳裡,俯身欣賞一件藝術品《西廂記》,旁邊有人,但沒有上前與他合影或搭訕。我就想過去聊聊,忽然記起賈的普通話很成問題,可能我聽不懂;而我說的閩南腔普通話,他肯定也一頭霧水。穆濤一直是他的翻譯,但此時找不到穆,也就打消了交談的念頭。

賈平凹作品

其實不談也罷,還是閱讀作品更適意。

後來,賈平凹寄了一幅書法給我,作爲我給他寫評論的感謝。爲了防僞,還附了一張他縱筆時的照片。內容是“大道撒繮”,把我名字中的一個字嵌進去了。內容很新穎,字還是老樣子,蠻力、粗放。明人唐順之說:“西北之音慷慨,東南之間柔婉,蓋昔人所謂系水土之風氣”。在大餅像鍋蓋,麪條像皮帶的三秦大地,這樣的水土,滋養這樣的筆調,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江南就不是這樣,山水明瑟,四時蓊鬱,或杏花春雨,鶯飛草長;或淡煙疏柳,漁舟唱晚。那細如銀絲的線面和興化粉能做得出來,就如筆下婉轉優雅的遊絲,瓔珞相連。賈領悟不了細膩之妙,他揮毫時最致命的就是筆提不起來,無法做到提按交替,輕重相生,粗細相激。就像麪條都是粗的,沒有細的。這一點不能改善,他的用筆就永遠套在這麼一個死結上。

有的人卻說,啊,多麼厚重蒼勁。

賈平凹作品

《賈平凹書畫》比起《賈平凹畫語》,倒真的更厚重了———紙張質量更好,書畫作品更多。在我見到的作家熱衷書法的人,大多是以幾個套路進行的,一是水墨點染,濃濃淡淡,溼氣淋漓,雲裡霧裡,以遮掩功夫之不足;二是迅馳疾奔,如受驚之野馬,狂掃狂塗,揮筆如帚,不知所終。賈平凹與這兩種類型不同,他盡全身之力,如杵搗物,動作倒是很慢。揮毫不是夯地,犯不着下這麼大的氣力。蘇東坡當年就表態,如果有氣力的人就能寫好字,那麼天下大力士都是書法家了。

有朋友來家裡,看雪白牆壁,便問爲何不將賈的書法張掛起來。我說可能要等我調到西北工作才張掛吧。他們不知道,這幅字一掛起來,家中擺設也要換過,博古架上那些薄如蛋殼的瓷器得換成笨重的陶罐,金邊小碟要換成沉沉大碗,都換過了纔可能協調,要不還真難匹配。有人出散文集,是清詞麗句那一類,也請賈題字,兩相對照,真是敲牙板的十八女兒戴上了關西大漢的面具。不過,往這方面想的人着實無多。

賈平凹作品

一年又一年,賈平凹除了寫書,又畫了許多畫,寫了許多字,既送人也賣錢。量是大大地增長了,質還是停留在老地方。他總是按着自己的意趣行事,其餘皆不顧及。這樣的藝術品性,是應該向他表示祝賀,還是一聲嘆息?

在我發表題爲《如是我觀》的評論中,想不到結尾人人都說寫得有趣,這個結尾是:“賈先生,再下把勁,就上去了!”

不過,就我現在讀到的賈平凹的那麼多大作,還是沒有上去。

作者簡介:朱以撒,1953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現爲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