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不敢回國、四年拿低薪!一大批留美黨正在「夾縫」生存

都知道這幾年留學生畢業後回國熱,但沒想到這麼熱。

有報告發現,意向畢業後留在海外求職的中國留學生比例從上年度的37%急劇下降至3%;而回國發展的比例高達84%,較上年翻倍。

留學畢業後回國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有家庭因素、生活與文化環境、以及受到國際關係不確定性環境因素的影響。但其中還有一個未曾言明的原因——找不到工作、留不下來。

早在十年前,我身邊留學畢業生在美國成功就業、順利拿到簽證和綠卡是“常規操作”,那時候硅谷大廠們如日中天,提供工作籤很大方,是最搶手的僱主;

金融行業從大摩到四大,也向畢業生敞開了懷抱;

想更穩妥、自由些的,還可以拿着博士學位去高校做博士後,“混”兩三期、三五年的,身份也到手了。

江河日下、尤其是疫情後,無論是H1B工作籤、還是綠卡,想找工作留美、然後拿身份這條“上岸”的路越來越難走了。

但總有一批人,還在掙扎,用盡一切辦法去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凡哥:爲了拿身份,賺着低薪苟住

今年是我博士後的第四年,作爲國外生物醫學專業的博士畢業生,我拿着低薪在這個位置上已經苟了四年。薪資有多低?給大家看一張官方統計圖:

這張圖表展示了2010年到2022年間我這個專業研究人員的薪資趨勢,涵蓋了四個領域:業界、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博士後最低標準。

從圖中能看出,業界(深藍線)的薪資始終處於最高水平,從2010年開始穩步上漲,到2022年接近12萬美元;

政府部分薪資(淺藍線)相對穩定,2022年達到約10萬美元;

就算是比較清貧的非營利組織(青綠色線)儘管起薪較低,但近年來增長顯著,到2022年達到約8萬美元;

而像我一樣的博士後(黃色線)薪資最低,從2010年的約4萬美元逐步上升至2022年的約5.5萬美元。

雖然2023年一些高校的博士後鬧過罷工,讓年薪最後上調了一些,但據我瞭解,漲幅最大的也就是年薪上調了一萬美元,扣除稅務、醫療保險等,均攤到每個月也就是多少了幾百刀,博士後的薪資遠遠低於其他領域。

和我一起博士畢業、選擇進入業界的同學薪資普遍是我的2倍、2.5倍起,經過四年的累計我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我爲什麼要選一條低薪的路?

因爲拖家帶口的我,爲了圖穩定拿cap-exempt簽證、排綠卡。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的H1B工作簽證,其實 H1B 簽證分爲兩類:cap 和 cap-exempt。

前者是最常見的類型,每年約有 85000 個配額,需要僱主爲員工提交申請。如果申請數量超過配額,USCIS 會進行隨機抽籤,以確保簽發數量與配額相符。

後者通常用於非盈利性機構,如大學、政府機構、公立實驗室、研究機構、NGO 和慈善組織等。

這類 H1B 沒有配額限制,僱主可以隨時爲員工申請,也就是說只要僱主幫你申請,你就會拿到工作籤,不存在抽籤的情況。

cap H1B的優勢在於職位數量高(畢竟普通公司的數量要多於高校、非盈利組織)、一旦中籤,收入較高且跳槽自由;最大的劣勢就是需要每年抽籤,近年來中籤率較低,導致許多持有 OPT 的留學生在三年期滿後仍未中籤,不得不回國或轉到其他國家,或繼續深造。

cap-exempt的優勢在於一定中籤,穩定;但劣勢在於在拿到綠卡前(通常可能要等三五年不等、甚至更久)收入較低且跳槽受限,如果你中途想跳槽去盈利性的公司,要重新申請cap H1B簽證,能不能抽中就得拼運氣了。

在美國這些年,我們生了孩子、老婆因爲簽證問題沒辦法工作,只能靠我一人承擔全家開銷。

之前兩個人這些錢節省點也夠花,但有了孩子後真的是緊緊巴巴。尿布、奶粉、輔食、嬰兒用品和衣服,睜眼都是錢。

三歲以前妻子在家全職帶娃;今年,孩子滿三歲,但還不夠年齡上公立學校的k,只能自己花錢去上pre-k。

有一些扶貧的pre-k項目可以讓低收入家庭孩子免費去讀。但我們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卻又沒達到貧困線(除非再生一個娃,纔夠扶貧項目)。所以,孩子每個月又要多交800美元的托兒費;現在全家的經濟狀況已經從緊緊巴巴到next level——捉襟見肘,但我只能熬着,等綠卡拿到後纔敢換工作。

圖源pexels

我們爲什麼要留在國外?因爲我現在的年齡逼近35歲,已經失去了回國內高校“青椒”的資格,回國確實也卷不過同行。

老婆比我小兩歲、出國這些年有幾年職場空窗期、現在孩子又小,可謂debuff疊滿,回國求職更無門。

而且我們綠卡也在排隊中,騎虎難下、不想中途放棄,只能咬牙堅持了。

出國這麼多年,總要對自己有個交代吧,無論這個交代是身份、一份不錯的收入、自己的前途、還是孩子的未來。

@佳佳:工作籤四年抽不中,被踢出境

除了留學圈的人,可能外人不知道從留學生到綠卡這條路上究竟很多少坑:opt,h1b,140,485關關難過、但不是你每一關都能過的。因爲這其中每一關大概率靠的是你的運氣。

就拿申請h1b工作籤來說吧,2024財年突破了50萬人,但由於批准數量持續不變+不斷的裁員+印度三哥抽籤的常規作弊,華人中籤率非常低。

有人做過模型計算,今年工作籤中籤概率大概是本科中籤率20%、研究生中籤率39.7%。

曾經聽別人說過,某某人連續六次抽H1B都沒中,那時我還覺得不可思議,覺得哪有人會這麼倒黴。直到自己連續四次沒中,才真正理解這其中的無奈和無力感。

我趕上了疫情前好就業的“末班車”,從一所排名普通的大學計算機碩士畢業後,進了加州一家中等規模的互聯網公司。

雖然不是大廠,但當時公司還願意幫留學生辦H1B。不幸的是,從2019年到2021年,我連續三年都沒抽中H1B,運氣差到極點。

第三次沒中時,公司提出讓我relocate到加拿大的辦公室工作,於是我被“踢出境”去了加拿大。

在加拿大的那段時間,心態真的很差。

爲什麼別人一抽就中、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我怎麼努力都拿不到。而且到加拿大我拿的工資只相當於美國的60%,但乾的活卻沒變,心裡非常不平衡。

薪水突然減了將近一半,生活上很緊張,基本沒法攢錢。

待了一年又抽了一次,第四次還是沒中,好在公司幫爲我申請了L1簽證,才讓我得以重返美國。

拿着L1簽證還可以繼續抽H1B,但抽中之前不能跳槽,被裁員的話找不到下家只能離開美國。

而如今互聯網公司的裁員潮已經人盡皆知,我還哪裡敢折騰,天天祈禱能保住現在的工作就不錯了。

雖然抽了這麼多次我都沒中,我肯定算是運氣背到極點的人,但和很多同胞相比,我又是幸運的。

第一次的好運是公司在加拿大有辦公室,讓我有個工作落腳點,避免被直接“打回老家”;第二次的好運是公司挺過了疫情、我沒有被裁員,並且還能支持我的L1申請,讓我有機會能夠重返美國。

所以,雖然多次抽籤未中,但我也不好怨天尤人、抱怨什麼。自己確實不幸、但又何其幸運。

說說我爲什麼一定要留在國外吧?

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我的原生家庭實在不咋行,父母很早各自離異、再婚、生子,“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回去沒有家。所以,我想換個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家。

美國雖然這幾年劣跡斑斑,但綜合評估下來是我的最優選了——讀過幾年書相對熟悉、工作過熟悉這裡的職場、生活了幾年適應了,而且工作機會相對多、工資相對高——我未來的嫁妝、買房和養老錢都得靠自己攢出來呢。

所以,我還是選擇回到美國繼續實現未完待續的夢。

@小丁:找不到提供工籤的企業,我只能二刷一個學位

這兩年,美國留學生的求職堪稱地獄級模式。“投了四百份簡歷、只拿到兩個面試”,“投了千份簡歷沒拿到一個offer”的例子比比皆是。

包括曾經熱門、多薪、容易留下的計算機專業,大廠的sponsor也不再好拿。

據我目前瞭解的情況是Amazon除SDE相關崗位,其他崗位不提供Sponsor、Meta不擔保H1B抽籤、Google實習崗位不提供簽證且明確表示無轉正機會、Oracle多個崗位都不Sponsor留學。

金融方面,校友告訴我EY2025招聘季國際生Sponsor的名額(少量)已滿,接下來只會給有身份的同學發麪試、JP Morgan一半的實習崗位明確表示不Sponsor留學生,而且連OPT和CPT也不支持(除非是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的Office)。

有人覺得公司辦工作簽有不是很貴,那些富裕的大廠、華爾街公司不至於這麼摳門。

其實也不難理解公司不sponsor的邏輯,抽籤、辦資料的錢不多,不到兩千刀就能拿下,但不光是錢的問題,抽籤不中被迫走人,前期培養的投入就白費,等於公司資源浪費。

這兩年,面試不錯,但只要一問sponsor h1b麼,多方直接sorry掛電話的故事我聽得太多了。

社交平臺上拿不到工作籤的留學生比比皆是

我自己的求職道路更曲折。

之前面試一家公司,前後四輪我表現都很不錯,對方也很滿意,第四輪面完後給了我口頭offer,說兩三週後正式合同就會下來。但正式合同一直遲遲下不來,過了三週HR突然告訴我公司不能再sponsor 任何 h1b了,之前的offer也直接撤回了。

而此時我已錯過是求職的時機,爲了能留在美國,只能二刷一個水碩項目(我之前就是統計碩士畢業),用合法身份再找實習和工作。

讀第一個學位投進去的成本還沒賺回來、又吐出去一筆錢,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回本。

我也不是說一定要在美國紮根,但前幾年我這個專業畢業還是挺容易在國外找刀工作的,我想着這兩年大環境遇冷,但總有回暖的時候吧。

花出去的是美元、也想賺美元回本快一點;再趁機積累一些海外工作的經驗,回國發展也容易些。沒想到局勢糟糕成這樣。

1931年,美國作家詹姆斯·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他的作品《美國史詩》(The Epic of America)中首次提出了“美國夢”這一概念。

他描繪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應許之地”,在這裡,無論出身或階層,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更美好、更富裕的生活。

這一理想深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他們選擇留在這片土地上,懷抱着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憧憬,追逐自己的夢。

然而,夢想與現實往往交織成一場艱難的旅程。初到美國時,他們或許滿懷信心,認爲通過奮鬥可以改變命運,但隨着時間推移,簽證限制、工作機會的稀缺、文化差異等現實問題讓他們如履薄冰。

在職場競爭中,他們不僅要面對與本地人相比的種種不公平待遇,還要承受移民身份帶來的不確定性與壓力。每走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和挑戰。

如今,這個“美國夢”是否還能成真、抑或只是一場黃粱,也只有選擇者自己知曉了。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