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警惕孩子氣管、食道異物風險,先來個“大排查”消除隱患
家人歡聚一堂是新年的“固定節目”,你知道嗎?這也是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高峰期。“作爲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我們最擔心的莫過於氣管異物和食道異物,因爲一旦發生,就意味着又急又險,很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瀟表示。
數據顯示,氣管異物、食管異物約佔兒童意外傷害死因的1/3。該如何預防?春節期間,大家不妨來個“大排查”,消除氣管異物、食道異物的安全隱患。
花生、瓜子、鋼珠兒、棗核,這些都得當心
“一家人溫馨地圍坐在一起嗑瓜子、嘮家常,寶寶的關注點往往在於‘你們吃什麼呢,那麼香?’很可能趁大人不注意,抓一把瓜子就往嘴裡塞,邊嚼邊跑,一不小心絆到椅子腿兒摔了一跤。還沒等哭出聲,寶寶便突然劇烈地嗆咳。安撫之後,雖然寶寶逐漸恢復了平靜,但時不時地總會咳嗽幾聲兒,可能一次持續十幾秒、半分鐘。”肖瀟介紹,這種情況在臨牀中非常典型。“家長心想可能是着涼了吧,卻沒想到過了幾天,咳嗽不僅沒好,嗓子還發出‘噝噝’的喘鳴音。家長帶着孩子首選呼吸專業就診,但很可能仍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直到醫生聽說孩子吃瓜子邊嚼邊跑摔倒了,建議到耳鼻喉專業排除氣管異物。最終經檢查發現,瓜子跑到了孩子氣管,需要住院做全麻手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楊揚介紹,除了氣管異物,食道異物風險也很高,尤其是0—3歲的小寶寶,好奇心強,又處在口欲期,好玩、好看的都想放嘴裡嚐嚐,一不小心就嚥下去了,“小朋友的食道黏膜十分嬌嫩、疏鬆,一旦卡住異物,很容易存在食道穿孔的風險。而食道位於胸腔縱隔中,食道穿孔輕則容易出現縱隔膿腫,重則出現心臟大血管損傷,十分兇險。”楊揚說。
肖瀟指出,臨牀中有各種各樣的氣管和食管異物,絕大多數都是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肖瀟也列出了身邊常見的隱患,提醒家長做好預防。
小堅果
如花生、瓜子、榛子、栗子等。3歲以下的寶寶磨牙沒有發育完善,不能很好地研磨堅果,如果不慎嗆入氣管,也沒有足夠的力氣咳出,因此3歲以下成爲氣管異物的高發年齡。
小玩具
如細小的拼搭玩具、鋼珠兒、玻璃球、玩具零件,以及其他一些在寶寶眼中可以用來“玩”和“吃”的物品,比如硬幣、鈕釦電池、小釘子、小徽章、小貼紙,衣服裝飾等。
帶尖的食物
如魚刺、果殼、棗核、雞骨等,這類帶有尖角的東西非常容易“卡”在食管裡。
質地較硬的水果蔬菜
對小寶寶來說,胡蘿蔔、桃、蘋果、黃瓜等都屬於質地較硬的食物,1歲以下寶寶存在一定的嗆入氣管的風險。應儘量不要讓小寶寶自己拿着啃,也別在輔食中成塊添加,需碾碎了再給孩子吃。
果凍
5歲以下兒童易發生誤吸風險,不要食用果凍。果凍又軟又疏鬆,一旦嗆入氣管就會被堵住,出現嗆咳、面部憋紅、喘息,甚至呼吸困難、窒息等。如果氣道被完全堵死,缺氧4分鐘腦細胞就開始凋亡,時間再長就可能無法挽回生命。
筆帽
誤吞易發生在兒童學齡期。有些孩子喜歡咬筆,可能在跟同學玩耍大笑、推搡玩鬧時,一不注意,一吸氣,就把筆帽誤吸入氣管。孩子要改掉咬筆的習慣,家長買筆時也可以選擇筆帽上帶有漏孔的筆,漏孔設計有助避免誤吸後完全堵住氣管。
做足攻略 時刻防範
氣管異物和食道異物,預防最爲關鍵。肖瀟指出,家長一定要提高防範意識,以下幾點尤爲重要。
3歲以下拒堅果。別讓0-3歲嬰幼兒吃堅果,如果實在要吃必須研成粉末,千萬別整顆整顆餵食。此外,5歲以下兒童別吃果凍。
家中零碎要收好。家裡的小物件、小零碎,一定要做好收納,避免孩子不經意間塞到嘴裡。
紮了魚刺莫逞強。如果卡了魚刺,或者小骨頭、小棗核等,千萬不要相信民間偏方兒,用饅頭噎、喝醋軟化等不僅沒用,還可能加大風險,應及時就醫。
玩具用前檢查好。春節期間,不少小朋友都會收到來自親朋好友的禮物,家長在給孩子使用前,要認真檢查,看看有沒有能拆下來的小零件,排除隱患。
吃吃喝喝別玩鬧。不管吃什麼東西,都不要大笑、跑跳、玩鬧等,這些行爲將大大增加異物風險。家長可以通過讀繪本、講故事等方式,幫助孩子培養專注飲食的習慣。
自家孩子看管好。家長千萬不要因爲春節相聚,人多、事多,而疏於照看孩子,尤其是嬰幼兒一定要時刻看管住,很多意外都發生在“一個不留神”的瞬間。
【鏈接】
關鍵時刻能救命,海姆立克要掌握
一旦發現寶寶異物嗆入食道或氣管,最簡單高效的家庭急救法就是海姆立克法,關鍵時刻能挽救孩子的生命。具體操作方法爲:
施救者站/跪在被救者身後,兩手臂從其腋下環抱其胸腰部,一手握拳,虎口拳眼位於被救者的肚臍上方兩橫指處(即肋骨下緣),另一手放置在此拳外側幷包住該拳,雙手快速向上並向內施力,壓迫腹部,直至異物排出。
孩子成功排出異物後,也要及時送往醫院,途中不要吃任何東西,也不要進水,以便及時做必要的檢查。家長應儘量穩住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保持安靜,不要哭鬧,不要蹦跳,以防殘留異物從靜止變爲活動,刺激氣管發生痙攣。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