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市值銳減 接班人3考驗

「過去十二年間,整個(臺灣資本市場)市值成長百分之三三六,但家族企業只成長百分之一二八,落後市場二點六倍,衰退得非常嚴重!」臺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昨提醒,家族企業第三代的傳承,能否延續甚至創造價值,將直接影響臺灣經濟生態。

蔡鴻青說,傳統產業如紡織、化工等,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經濟轉型、海外競爭壓力,經營傳承遭遇更多挑戰,新一代接班人需運用新策略,維持企業競爭力。

臺灣董事學會昨舉辦「第十三屆華人家族企業年度論壇」併發布「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蔡鴻青表示,二○一二年至二○二四年間,臺灣家族企業數量從一四四七家增至一八一三家,市值增幅卻未匹配市場總體成長,市值佔比更從百分之六十四下降至百分之廿七,且大型傳產家族企業市值銳減、「失去市場關注」。

臺灣經濟進入轉型三點○階段,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面臨公私兩端不同挑戰:地緣政治導致企業經營變化劇烈,臺灣雖自戰後傳產業經歷「煙囪經濟」、出口導向「加工經濟」及科技業「供應鏈經濟」三階段,如今來到轉折:進入高門檻、高附加價值的「算力經濟」,對新掌門人的考驗也不同以往,隨着公司規模擴大,接班人將面臨「接班晚、掌權短、選項多」考驗。

蔡鴻青說,臺灣家族企業已提早步入「共治時代」,家族成員數增加、股權逐漸稀釋,第三代如何平衡所有權與治理權,並與管理團隊及市場股東形成良好共治關係,結合家族治理與公司治理,將是臺灣家族企業亟待解決的課題。唯有凝聚共識適應外部環境,家族企業才能持續發展。

巨大集團執行長劉涌昌建議,應在尊重創辦人意見的同時,推動自己的策略,決策應以公司利益爲優先,領導者需要展示自身的實力與成就,並與團隊分享清晰的願景,這樣才能帶領公司邁向更大的成長。

作爲專業經理人,宇隆科技總經理蔡銘東則認爲,應平衡第一代傳統經營思維與第二代創新觀念,通過專業能力與實戰戰力獲得家族的信任,並協助企業走向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