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藥產能爭奪戰打響,誰能接住下一個百億訂單?|焦點分析
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GLP-1又“開闢”了新賽道。
6月中旬,市值近8500億美元的禮來再次官宣:旗下GLP-1三靶點多肽管線Retatrutide治療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的II期臨牀結果顯示,最高降低肝臟脂肪含量86%。Retatrutide成爲下一個市場爆款的潛力,再一次讓GLP-1多肽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者感到振奮。
近年來,小分子藥開發難度日益遞增、大分子同質化嚴重,“多肽藥”的全球市場表現一直頗爲可觀。尤其是以“千億藥王”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爲代表的GLP-1賽道,更是“將市場帶入另一個量級”。
在“降糖、減肥神藥”爆火的兩三年間,不少上游原料藥、CDMO“賣水人”都渴望儘可能多地接住這潑天富貴。數據上看,中國多肽CDMO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有望從2020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9%;原料藥方面,中國企業在美國FDA的多肽仿製藥原料藥DMF備案已超過美國和歐洲。
產能擴建、工藝技術升級、申報IPO籌集更多資金,各家如今的打法雖不相同,但目的一致:拿下那個訂單。
尤其是在2024年這個更加重要的時間節點:海外重磅品種上,利拉魯肽專利到期,仿製藥放量勢在必行;國產品種即將完成開發、進入市場者也不在少數,比如信達的GLP-1雙靶點產品瑪仕度肽已經申報上市。
對於上游原料/CDMO供應商來說,這些都意味着新機會、新市場。那麼,八仙過海的時代,大家都準備怎麼顯神通?
仿製藥、國產品種大爆發,再引市場擴容
近兩年,GLP-1靶點成功點燃了多肽藥物的研發熱情,屢創銷售記錄的市場單品,也不斷驅動相關原料藥和CDMO產業鏈的發展機遇。
不過,從現有進展看,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兩大爆款在阿爾茲海默症(AD)、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等重磅適應症上的數據揭盲相對較晚,比如前者治療NASH的3期臨牀預期要到2029年完成,距離上市銷售仍有一定窗口期,短期內,最直觀的市場行情催化劑或許來自於多肽仿製藥和國產品種的爆發。
前幾年,諾華旗下治療肢端肥大症的藥物奧曲肽、阿斯利康的糖尿病藥物艾塞那肽等一批專利品種到期時,就曾帶動一批產品放量,成爲中國多肽原料藥/CDMO企業承接海外轉移需求的一大機遇。如今,逐步開始步入專利懸崖的GLP-1靶點產品,無疑將這場仿製“盛宴”推向下一個高潮。
比如諾和諾德旗下,專利會在今年到期的利拉魯肽。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文件,梯瓦、邁蘭、山德士等仿製藥龍頭企業都已獲准在今年推出利拉魯肽仿製藥。相關企業雖未直接披露上游供應商,但中國企業顯然已經參與到了競爭中。
2023年年報中,A股多肽CDMO企業聖諾生物就曾披露稱,公司的“利拉魯肽等合成難度較大的仿製原料藥已出口至歐美、韓國等國際市場”;此外,翰宇藥業也多次公告稱,去年9月起先後4次收到來自海外的GLP-1原料藥訂單,披露金額達到5.56-5.68億元之間。
與此同時,想要參與這場爭奪戰的上游多肽原料藥/CDMO還在增加。據官方數據披露,截至去年底,針對利拉魯肽的FDA DMF備案已經超過20家,其中國內企業還包括派肽生物、杭州九源等。在中國,翰宇藥業、諾泰生物等也在CDE進行了原料藥登記。
仿製藥外,佈局GLP-1管線研發的中國企業也帶來一定增量市場。比如華東醫藥的GLP-1產品“利魯平”,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覆蓋超過1000家大型醫院、3萬餘家藥店。此外,在備受關注的GLP-1雙靶點/三靶點市場上,進展快者如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在今年年初時已計劃遞交減重適應症上市申請;恆瑞醫藥、博瑞生物等企業的臨牀也已進入後期階段。
隨着這些產品逐步進入收穫期,押注成熟“國貨”,也成爲上游企業獲取訂單的來源之一。比如瑪仕度肽選取的CDMO合作方,就是國內CXO龍頭企業凱萊英;近期,諾泰生物在公告多肽業務進展時也提到,和“國內一家知名生物醫藥公司達成GLP-1創新藥的原料藥CDMO合作協議”,約定在客戶的終端製劑在國內獲批後,按照原料藥階梯式供貨價格合作。
按照沙利文報告數據,全球範圍內,GLP-1藥物帶來的放量讓非胰島素類多肽藥物市場在2017年時首次超過胰島素類多肽藥物。及至2030年,全球非胰島素肽類藥物市場或將破千億美元。
這也意味着,儘管已有不少先行者佈局,但在龐大的下游市場需求面前,後來者的機會仍然存在。“多肽合成是當前的研發熱點,”近期,國內某頭部CXO企業人士對36氪提到:“傳統方法基本能夠滿足產能需求,但當遇到類似於司美格魯肽等顛覆級產品時是不夠用的;頭部幾家大廠雖也在不斷自建GLP-1多肽產能,但還是需要CDMO。”
於是,當機會平等地擺在每一個願意“追一追”的人面前。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追?
拿下那個訂單:擴產能、提技術、IPO
當前,在快速增長的多肽上游市場,尚未出現一家絕對的“霸主”。
以CDMO企業表現爲例,2023年,海外龍頭企業Bachem和PolyPeptide的多肽業務貢獻收入各爲4.31億美元和3.13億美元;藥明康德以寡核苷酸和多肽爲主的TIDES板塊(該板塊於2022年首次被提及)的放量也十分明顯,達到34.1億元,約合4.7億美元。
換句話說,海內外頭部公司之間的市場佔有量差距並不明顯,中國企業憑藉着工程師紅利和成本優勢,不排除超車的可能性。
擴產是最直接的辦法。迴歸到多肽加工工藝的根源上,傳統多肽生產主要通過固相多肽合成(SPPS)的方式進行,優勢在於自動化、產品收率和純度高,但無法純化、週期長等缺點同樣明顯,比如對於有30多個殘基的長肽司美格魯肽,固相合成的週期達2周以上。由於工藝改進空間不大,產能主要通過擴建廠房的方法來解決;另一方面,多肽CDMO“存在規模效應,合適的合成方法能夠降低成本”。
已經吃到GLP-1產品紅利的企業,比如藥明康德和凱萊英,自然是其中最積極的參與者。其中,藥明康德常州、泰興基地產能擴建新工程已於今年1月投產,多肽固相合成反應釜體積增至32000L;而凱萊英的固相合成總產能達去年年底時爲10250L,預計今年6月將擴增至14250L。此外,翰宇藥業、泰德醫藥等也都陸續披露了新的產能擴建計劃。
新工藝佈局也成爲部分企業押注的突圍方向。仍以凱萊英爲例,公司在近期迴應投資者提問時提到,已經在“大力推動多肽CDMO業務發展,加強液相合成等新技術能力儲備”。這種方式趨近於小分子合成,不會收到固相產能和合成效率的束縛,也有助於控制雜質、降低成本,是“未來多肽大規模合成的趨勢”。
此外,藉着GLP-1的東風,謀求上市募資,從而獲得更確定性機會者,也不在少數。比如5月底遞表港交所的多肽CRDMO企業泰德醫藥,手裡已經握有來自7家開發口服/注射GLP-1產品的客戶的9個研發訂單,也仍在想進一步“加碼基礎設施建設、擴建產能、開拓客戶”。
整體而言,不同於小分子等藥物形式,多肽產品企業對供應商的依賴性相更強對強。除“投資規模大、認證時間長”等外部因素外,技術壁壘也成爲阻擋許多企業投身至此的原因。比如由於生產合成環節多、關聯性強,多肽類藥物對一體化的需求更高,通常需要一家企業完成初始物料到原料藥的整個生產過程,很難從中交接。
也就是說,無論採取哪種動作加速佈局,已經拿到入場券的多肽CDMO企業,在接下來的競爭中都更具優勢。以泰德醫藥爲例,據招股書披露,其主要客戶平均合作時間長達14年;2018-2023年間,沒有因和其他CRDMO廠商合作而終止與泰德醫藥合作的客戶留存率超過97%。
這些“有力競爭中”在接下來的市場表現中具體如何,值得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