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預防及延緩失智 從3招做起

失智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應積極從預防端做起,以「延緩失能」爲重點。圖/123RF

隨着臺灣人口高齡化趨勢,失智症發生率逐漸增加,依衛福部估算,全臺65歲以上長輩每12人就有一位失智者。臺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臺北市高齢者多,失智症將成爲每個人的老年生活課題,應積極從預防端做起,包含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刺激大腦功能等。

擁自理能力 助減緩惡化

如果失智了該怎麼辦?臺北市衛生局將於8月17日起舉辦三場「幸福臺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臺北市聯合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劉建良、臺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等,分別講述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等議題。

陳筠靜將說明「失智症者陪伴守則」,失智症發病後平均存活約8至10年,照護時間久,家屬要因應患者的病程改變而學習各種照護技巧,更重要的是「認識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變,會出現妄想、認錯、幻覺、憂鬱及其他精神行爲,首要理解患者個性改變的原因。

失智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陳筠靜認爲,要以「延緩失能」爲重點,失智了並不代表失去學習能力,更要幫助失智者找回更多生活自理的能力,纔不會太快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在診斷出失智症時,及早介入治療,包含日常生活規畫與執行、找到失智者的能力、控制飲食等。

陳筠靜分享,協會的志工羣有人曾經擔任老師,在得知罹患失智症時,家人立即擬訂生活型態修正計劃,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多做能動腦的活動、增加人際互動等,順利維持身體功能與自主獨立性,從各方面多管齊下,減緩失智症的惡化並維持現有功能。

非藥物治療 須專業參與

藥物能控制失智症的病情,有助於改善認知、行爲和情緒;非藥物治療可以訓練失智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減少精神行爲症狀發生,被列爲是首要治療的趨勢。陳筠靜建議,非藥物治療要有專業人員參與,例如:職能治療師、復健科醫師,協助吞嚥治療、運動訓練等,視患者情況給予不同對策。

照顧失智家人,不只要有耐心,更需要技巧,長時間的照護是沉重負擔,一定要善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包括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減輕壓力也提升照顧品質。目前臺北市有48個失智據點,失智共照中心可協助轉介長照服務或其他社會資源,陳筠靜提醒,千萬不要「悶着頭咬牙苦撐」,最後雙方都累倒了。

臺北市的失智症照護網絡,承接失智症者與照顧者,今年舉辦「幸福臺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照顧者及家屬、失智者及一般民衆參加,瞭解失智症,也找到適合的照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