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租屋市場 讓安居不再只是夢
▲安全的住所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但現今的住房問題,已經不只是個人議題,更是攸關整個社會發展的關鍵。(圖/記者林敬旻攝)
●王春木/桃園市地政士公會理事長、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發展學系博士研究生
曾有一句廣告詞提到「你與丈母孃的距離...只差一間房,沒有房你只能叫阿姨!」,這突顯了在臺灣文化背景下,擁有房屋對於建立家庭的重要性。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安全的住所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但現今的住房問題,已經不只是個人議題,更是攸關整個社會發展的關鍵。
2023年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顯示,臺灣自有住宅之比率已達84.5%,而先進國家如,美、日、英都在65%左右,先進的歐洲德國只有51%。
臺灣爲何住宅供不應求? 很大因素是分配不均
那麼,臺灣自有住宅比率如此之高,爲何還是讓人有供不應求、住宅節節高漲的情況發生?而臺灣人口卻節節減少,臺灣預估2030年總人口開始低於2300萬人,在供需原理調整之下,房地產不應該漲價啊?
其中很大的因素來自於分配不均的問題。多數的臺灣人賺了錢,累積到一定數額之後,第一個想到的投資標的就是買房,「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柢固,房地產早已不是居住必需品,而房屋持有稅率偏低、利率又長期低檔,讓房地產變成炒作商品。
臺灣的租屋市場一直存在着房東優勢現象,尤其是住宅供給不足的區域。例如,臺灣大型廠區的開發,引入大量就業人口,如果買不起的人就租,但房東通常都是短租約,一年或二年,租金跟着大型廠區繁榮,房價也水漲船高,薪資未必跟得上漲幅,形成一股競租的現象,只有高收入者能負擔。
弱勢族羣被迫遷往較不便利的地區,讓工作離居住地越來越遠,通勤距離拉長,增加交通負擔,加劇氣候暖化問題。臺灣租市場市場
臺灣租賃市場不夠優良 政府該建立安定環境
不僅是房租的問題,臺灣的租賃市場房屋品質也不夠優良。雖然法律規定房東有修繕房屋的義務,但房東是議價能力強的那一方,最後仍然會將修繕費轉爲租金收取回來,或是不再續約。都市化的人們,血液中游牧民族的基因已經蕭然殆盡,喜歡安定感不適應遷徙,已經根深蒂固於心中,於是產生無論如何一定要買房的念頭,不管是揹負30年、40年貸款,也無所謂。
政府雖然推動社會住宅政策,但2024年號稱的20萬戶社會住宅,在932萬的住宅存量中僅佔不到2%。社會住宅來不及,也不適宜作爲解決住宅的主要手段,因爲將來人口只會減少,大量的空屋將會衝擊整個房地產市場經濟。
解決之道在於建立一個能讓租屋族感到安定的環境。若能開設租賃保險、基金,避免繳租問題,並給予屋主長租約獎勵,將能大幅提升租屋市場的穩定性。同時,大型廠區開發時,應該把住宅需求納入都市計劃考慮,制定相關政策抑制炒作。
當租屋不再只是一個過渡選項,而是一個穩定且有保障的居住方式時,人們就不會執著於「一定要買房」的想法。唯有建立一個健全的租屋市場,才能真正實現居住正義,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安身之所。這不僅能緩解房價上漲壓力,更能爲臺灣的住宅市場帶來更健康的發展。透過完善的租屋制度,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安定感」,讓安居不再僅限於「有房」的框架之中。
▼政府雖然推動社會住宅政策,但也不適宜作爲解決住宅的主要手段,因爲將來人口只會減少,大量的空屋將會衝擊整個房地產市場經濟。(圖/記者項瀚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