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臺灣九月的外交成績單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不少人認爲臺灣在9月交出了一張漂亮的外交成績單:美國國會兩黨代表團訪臺、立陶宛在臺北設了辦事處、駐日代表謝長廷與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及臺日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受邀參加安倍晉三國葬、臺灣駐英國代表受到「特別邀請」爲伊麗莎白女王辭世簽名弔唁、歐洲議會通過決議呼籲加強對臺關係、「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發表公報表達對臺支持、美國參議院通過《臺灣政策法》、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美軍將保衛臺灣、美國和加拿大海軍聯合航行通過臺灣海峽、臺灣的外交盟友在聯合國大會上替臺灣發聲音。

在這看似一連串輝煌的外交事件之下,臺灣的國際地位是否真有重大進展?英文有個說法:「break its arm patting itself on the back」,字面釋義就是一個人拍自己的肩膀來讚賞自己,結果拍到自己手斷了。就上述這些看似外交功績的事件而言,臺灣很有可能是幫自己拍手結果拍到手斷,就外交上所達到的實質效益來看,以下逐一檢視。

首先,民主黨衆議員莫菲的國會訪問團緊接着裴洛西來臺,但該團成員在美國對臺政策上的參與度並不特出,近期難以在美國政壇帶來任何「明星效應」,爲美國對臺政策做出巨大改變。

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成立的一年後,駐臺北立陶宛經貿代表處終於也在臺北成立了。然而駐臺北立陶宛經貿代表處是駐臺北(而非駐臺灣),並多了「經貿」一詞,看似避嫌了不少政治意涵,或許立陶宛這麼做對中國會比較好交代。

日本政府將於本週舉行的安倍國葬,總統府宣佈將由臺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及駐日代表謝長廷代表臺灣出席。鑑於其他國家的出席代表,如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印度總理莫迪、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等出席者,臺灣的出席層級難說是什麼外交突破。

臺灣駐英代表雖然「特別受邀」簽了伊麗莎白女王的弔唁書,但放眼其他國家,多由國家派出代表出席女王葬禮,臺灣並未受邀。在一中政策之下,他們邀請的是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代表出席英國女王的葬禮。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臺灣政策法》,臺美關係看似在外交、軍事領域有所提升,但政治方面將原先受矚的臺灣駐美代表處更名規定修改成爲「建議性質」,並刪除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處長任命須透過參議案同意的規定。

拜登捍衛臺灣的言論掀起熱議,然而白宮一再宣稱美國官方的對臺政策不變。中國外長王毅在聯合國大會期間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烏克蘭外長德庫貝拉時,臺灣卻仍然只能在場外舉行年度取暖大會,不得其門而入。

而在泰國,國安局長陳明通的曼谷行程被泄密,讓臺灣的外交與國安系統遭受了莫大羞辱。

至於在美洲,美國100多個非政府組織要求美國政府不再支持海地現任總理繼續執政,由於海地是臺灣少數僅存的外交盟友,外交部迴應:「臺灣將持續與美國等理念相近國家密切合作,善盡國際社會成員的責任,共同協助海地渡過難關。」

外交部對此類議題的「外交式回覆」給我們兩個很好的提醒:

一、儘管在臺灣媒體上臺灣的外交不時傳出「重大突破」的捷報,且就算其他國家與臺灣抱持着相同的民主信念,他們也總會以該國自身的政策方針爲優先考量,很多時候這不一定會嘉惠於臺灣、也不一定代表在兩岸關係上他們會更靠攏臺灣。

二、對於自己被排除在外的國際場合與事件,臺灣需要更努力深入瞭解箇中脈絡並奠定自己的國際地位。(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